序二 解开金融衍生工具之谜

序二 解开金融衍生工具之谜

1978年由美国总统卡特签署的银行法案,令银行不能再通过入息(收入)审查才借钱给人买楼以示人人平等(即《社区再投资法案》,要求银行不分贫富、不分种族,对所有民众提供相同的投资或借贷机会,以帮助低收入或信用不佳的民众取得购房贷款);加上美元利率由1981年起回落,这两大因素引发由1982年起美国人借钱买楼狂潮。

开始时银行在这方面仍相当谨慎,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以花旗集团为首的金融机构将这类次级(subprime)贷款, 包装成为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证券)开始在市场上发售。出售后,无法履行次级贷款的合约风险由银行转嫁到投资者手上;CDO发售成功的事例让大量银行加入,纷纷争做次贷生意,然后将次级贷款包装成为CDO在市场出售,大赚手续费利润却将风险转嫁到CDO投资者身上。

渐渐地,投资者开始担心CDO的还款能力,不过当时已有金融机构为CDO提供担保。这类有金融企业担保的CDO是其中一种CDS(credit defaultswap,信贷违约掉期合约),看起来安全许多。另一种CDO和次贷无关,但投资银行将大量企业CDS集结起来(例如50到100只)组成基金,再分成许多小份供人认购,这被称为CSO(collateralized synthetic obligations,合成抵押证券),看来更为安全。

通过CDO、CDS、CSO等不同的杠杆工具,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2006年前信贷市场(包括次贷生意)相当火爆,刺激美国楼价一升再升。不过到2006年下半年,楼价开始下滑,提供次贷服务的公司如Countrywide(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等,在2007年4月已出事,这动摇了投资者对CDO的信心,因而引发抛售潮。到2007年8月已演变成为次贷危机, 2008年9月进一步扩大成金融海啸。

由于CDO、CDS、CSO是新产品,甚至少数资深银行家,在事前亦不甚了解该衍生工具产品,但却参与投资活动,因此损失非常惨重。

黄元山兄毕业于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经济学,再到耶鲁大学念国际政治,毕业后曾供职于各国际银行结构信贷衍生部门;1997年至2004年任职雷曼兄弟公司,不但对CDO及CDS市场有理论基础,而且是市场参与者之一,有充足的实践经验。

2008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后,他率先获《信报财经月刊》邀请撰写这方面的文章,为各位解开CDO及CDS之谜。现在更撰写成书,令大家对此市场的兴衰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掌握未来世界经济大局有更透彻的认识。本人因此诚意向各位推介此书。

自2007年4月Countrywide出事后,本人亦一直加强向《信报》读者报道有关CDO市场问题的严重性,但相比黄元山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战经验仍然差许多;这证明每个成功投资者背后,都是努力钻研而非幸运的结果。此书是投资界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有意从事投资事业者细读。

曹仁超

《信报财经新闻》专栏作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