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哪些煎服法

 

中药为什么要煎服?这种给药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主要目的是把中草药里的有效成分经过一些理化作用,如溶解、扩散、膨胀、渗透和吸附等作用转入到汤液里面去。达到这个目的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煎药的用具问题

从传统和习惯上看,大家都喜欢用瓦罐或砂锅来熬药。这类容器的优点,在于它不易与药液起化学作用,传热较慢,可慢慢提高温度,使药内有效物质充分进到汤液中来。有时,有的人也用铁、铜、铝等锅(罐)来熬药,但这类容器可与某些药中的有效成分起作用而改变药性、影响疗效,故一般熬药时不选用。

2.用什么水煎药好

根据前人的经验,煎药最好选用雪水、雨水,因这类水含杂质较少,很少与药内所含的有效成分起变化。但现在大都是用自来水、河水、井水或塘水熬药。用这些水熬药时,一定要注意水质,以免影响药性的发挥而不合煎药的要求。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的污染指数在逐年上升,现在的雪水、雨水中亦含有较多杂质,且可能有酸性,建议选用饮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煎药时的温度

温度是煎药时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的重要因素。煎药时一般以小火(文火)所产生的温度为宜。因为,如果一开始就用大火(武火)加热煎熬,常可使很多植物性中药所含的蛋白质很快凝固而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故最好在煎药前,先用冷水将所需的中药料浸泡15分钟,这样做可使植物性中药的细胞扩大,蛋白质成分随之溶解出来,有效成分的煎出就可通行无阻。用小火煎药的好处,就在于可使蛋白质慢慢析出,不破坏药性,并且水分也不会很快被煎干。但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

4.煎药的时间

可因药性不同而长短不一,一般煎药的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但发汗药、挥发性药多只要20分钟(大约在水煎沸后再煮5分钟左右)就够了;对强壮补益药则煎的时间需要长些。熬药时间的长短不能以颜色的深浅来决定,如有些中药的颜色越煎越深,但实际上药的有效成分已早煎出来了;有的药时间煎得太长也不好,如可使某些药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或使药性破坏;再者,熬药的时间过长,还可影响药液饮服味道的变差。

5.每剂药煎的次数

中药汤剂,每剂每天一般需煎两次(第一次的药液为头汁,第二次为二汁)。头汁的加水量以盖过中药面为宜,大约为药料体积的2~3倍;二汁的水量可适当减少一些,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6.煎药时的其他注意事项

有些药如矿物类药的石膏、紫石英、寒水石等,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故一般须先煎一段时间再加入其他药同煎,有的还须先打碎再入药煎。对另一些药,如发汗药(薄荷、荆芥等)或芳香健胃药(如木香、茴香等),因含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不宜久煎,故须待其他药先煎一段时间再加入(后下)同煎。有些贵重药品,如犀角、羚羊角等须磨碎冲服,或如三七、白药等一类的粉散剂也需冲服。因为这类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冲入煎好的药液中饮服,常可发挥更大的效益。有些如旋覆花、车前子、辛夷等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引起焦化或糊化。有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可单用水或黄油将此类药加热熔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有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滚烫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称泡服。还有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他药,如灶心土、心米须等。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熔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当然,以上所举的是一般情况下的注意事项,有时还须按照医生的特别嘱咐来煎药,以确保药效的充分发挥。

下面再谈谈中药的使用方法,中药一般有内用与外用两种方法。

内用以口服为主,每日服用次数以2~3次为宜。用汤剂通常都是趁温热时饮服,这样容易使药液较快地吸收而发生作用;但也有在特殊情况下将药液放冷后再服的。虽然古人对服药的时间作了一些严格的规定,如有的药须在饭前服,有的须在饭后服,有的宜清晨空腹服,有的应夜间饱食后服等,但也不必为所局限。一般来说,滋补强壮药多在饭前服,泻药和驱虫药宜空腹服,其他药多可在饭后服。

内用法除口服法外,还可吸入给药和直肠给药。如有的病人中风、昏迷不能口服药液时,可以汤液熏气,使病人吸入药液的蒸气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有的也用药物燃烟,使病人吸入以治咳嗽,这些都属于吸入给药的方法。亦有用药料研成细粉吹鼻取嚏的。另有直肠给药法多用来使大便通畅或诱导病人产生腹泻,这与近代所用的药物灌肠颇相似。

中药除内用法外,局部外用的给药法也不少,如漱口药、吹耳药、点眼药、吹喉药、洗药、坐药和膏药等,都是把药料制成一定的剂型直接敷用于局部病灶以产生疗效的。但也有利用药物的特殊作用,吸收有效成分而达到远期或全身性疗效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