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牛市(2)

 

1979年6月,《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以《我们相信上“锭”》为标题的报道,其中提到:“动作迅速的美元投机客、长期投资者以及只是害怕通胀的储蓄者,将大量资金投入黄金市场购买金锭,以致上周的金价打破了历史纪录,涨到了每盎司27715美元的价位……有人预计金价到明年夏天还会上涨到300美元……这些预言开始自我实现了。”于是人们开始在金银币店铺前排队,期货交易中心的电话也开始响个不停。一股黄金热潮在美国产生了。但是当金价冲破300美元时,专家学者们和媒体开始预告金价即将到头,并警告投资者若继续买进黄金恐怕会蒙受巨大损失。

不过事实证明这些人的说法错了。这股黄金热潮转变成了20世纪的淘金热。在1980年1月的《时代》杂志上,一篇以《投奔贵金属》为标题的文章中说:“这是史上最令人目不暇接的涨势之一,并且激发了人们对黄色金属的诱惑心理,使其成为在冲突和不安的时代中,人们最先考虑想要拥有的物品……美国和欧洲各个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们聚在珠宝店和金银钱币店前大排长龙,他们被报纸不断报道、甚至收音机每小时整点广播的令人大开眼界的黄金与白银价格所吸引。”

我还记得当时看到的新闻报道,在直升机上拍到的镜头中,许多人在当地的金银钱币商店门口前大排长龙的景况。这家店正好位于市区里某个主要街道的中心,这些人从店门口排到门外,沿着大街、转过街角,并绕到另一条平行的街道上。

我当时并没有买黄金。那时候我只有二十四岁,刚刚开始忙于自己的事业。但是我的父亲买了,还有我所有朋友的爸爸们也都跟着买了。他们属于不成熟的投资者,也是盲目追价的大众……而群众进场的时机往往都是错误的。从1975—1978年间,有太多的机会可以在100—200美元的价格时进场,但是很少有人这么做。相反,一直到金价涨破400美元时,大众才开始疯狂地跟进。

投资策略是很简单的:逢低买进,逢高卖出。如果你买得够低,那么你根本不需要费心去抓走势,不用太纠结何时会达到高点。20世纪70年代,如果有人以低于200美元的价格买进黄金,只需几年的时间就会拥有不错的收入,他也会有许多机会以600美元的高价卖出。道琼斯工业指数需要几年才能涨三倍?然而买进黄金,只需一年多一点就可以办到。如果你在最低点买进,然后在最高点卖出,你就会在不到三年半的时间内获利85倍;如果你是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的时候买进,那么你的投资将可以赚到24倍。

综观历史,每个政权或银行一开始都会有一些黄金和白银。接着为了“便民”,便将笨重的黄金和白银储放起来,并印制一些收据让民众当作通货使用。然而问题出在他们从不肯停止印制这些收据。他们不断地印制,直到有一天民众终于意识到他们手上的收据已经贬值,然后黄金和白银的价格便会暴涨,来追平所有发行的收据。

图4和图2及图3相同,只不过稍有些变化。图4的时间延长到了1985年。粗黑线仍然表示当时美国储备的黄金价值(即国库所拥有黄金的盎司数,乘以当年的金价)。但是最大的差别在于,从1960年起,就出现了两条灰线。下方的灰线所代表的与前两张图表一样,是美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额,而上方那条灰线除了基础货币之外还加上了未清偿贷款(未偿付的信贷余额)。我个人认为,未清偿贷款也应该并入总货币发行量之中。虽然信贷额度并非存在的实体货币,但是仅靠一个签名就能凭空冒出,它仍归银行所拥有,并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一旦转移到出售该商品或服务的人手中,这些金额就会变成一般的通货而存在,并且不再银行所有。因此这位商人就可以再用这笔钱去购买其他商品或服务,进而变成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这类非实体货币将会不断地在货币供给量中流通,直到某人将其价值赚回来,并清偿他的贷款为止。只要未清偿额度继续存在,货币供给量就会随之膨胀。

在这张令人惊讶的图表中你会发现,黄金这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地重新核定本身的价值,就如同它在公元前407年的雅典第一次所做的事情一样。就算美国在1959—1971年间流失了将近一半的黄金储备量,但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机制和公众的意志,金价再次重新自我定价,直到完全反映发行的通货为止。那时候黄金的价格不断上涨,直到美国国库所储备的黄金总价值超过当时美元的货币基础发行量(135,000,000,000美元)的价值。金价还是持续上涨,直到超过货币基准额连同未清偿信用余额的总和,也就是195,000,000,000美元,并且还涨到225,000,000,000美元才停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