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协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s)
将美国从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中拯救出来的,并非大家所认为的罗斯福“新政”,或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是从欧洲大量涌入的黄金。当美国宣布美元对黄金的汇率变成35美元之后(暴涨70%),美国国内的商品及服务并未立刻做出同步反应。大家别忘了,由于“新政”的推行,美元一夕之间贬值40%,美国对海外的购买能力同样也下降了40%,大幅削弱了美国进口总额。但是,对于那些向美国购买商品的国家而言,他们发现自己的币值竟然可以比之前多买到70%的东西。
另外,当一个国家采用金本位制(该国币值与金价维持固定的兑换关系)时,这个国家必须视供需量随时买进或出售实体黄金,借以维持该国通货的稳定性。突然之间,全球所有的金矿公司都在抛售手上的黄金给另外一位买主,这个买主就是美国政府。基于这个原因,加上大量的贸易顺差,迫使黄金于1934—1937年期间大量流入美国市场。
到了1938年,形势开始出现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饱受战争摧残,大量的财富开始涌入美国。由于欧洲生产民生用品的工厂全部被用来生产枪械、军火、飞机和坦克车,因此绝大部分的欧洲人必须改向美国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所以事实上,黄金的流入、外资进驻、战争财等,才是带领美国迅速走出经济大萧条阴霾的主推手,而并非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
这时美国已经拥有超过全球2/3的黄金储备(Gold Reserve),并且经济非常繁荣。全球超过一半的煤以及2/3的电力由美国生产。从技术上来说,美国并未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干扰。相反,美国各工厂由于大量生产军需物资而获利良多,他们所制造的武器被运送到欧洲,让欧洲各国互相炸毁对方的工厂;接着欧洲各国还得动用自己大部分的黄金来支付这些物资的费用。很快,各国领导人意识到他们已经陷入一个经济泥沼之中,战争结束后,各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会使得他们的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在战争结束前一年,全球4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4年7月齐聚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集会,共同商讨如何拯救自经济大萧条以来受到严重冲击的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他们需要一个国际结算系统进行贸易,来稳定各国大幅波动的汇率,避免因经济大萧条造成通货瞬间贬值的情况。
会上决议,所有的国家都要将他们的货币与美元作连动,美国同时保证各国央行可用每盎司35美元的价格兑换黄金。这表示二战结束后,所有国家的央行都“必须”储备美元,或者说各国除了自身仅剩的黄金之外,其余差额都必须用美元来作为储备工具。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两个瑕疵。事实上,这两个瑕疵更像是两个大漏洞。
首先,这个系统没有核定黄金储备的比率,亦即没有规定每单位黄金到底可发行多少美元。结果让美国得以在产生预算赤字时,可以任意增额发行美元来弥补财政缺口。
其次,虽然禁止美国人民持有黄金,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还是拥有开放的黄金市场,同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黄金市场并行存在着。
政府赤字的战争
越战是美国首次未向美国公民要求除了税捐以外还要资助财政负担的一场战争。政府没有要求人民购买爱国公债,人民也没有被提倡将消费经济转变成战争经济。事实上,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拒绝用税收来支付战争的费用,而且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未规定黄金储备比率,约翰逊总统得以用财政赤字开支来应付越战的费用。除此之外,约翰逊总统甚至还推行“伟大社会”的计划,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一方面大量举债发动战争,另一方面又在国内推动社会福利计划。
然而,当我们以大量的负债来支援越战时,法国总统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却打算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漏洞,悄悄地发动一次全面打击美元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