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11)

 

唐代佛学兴盛。儒学虽然还是处于正统地位,并且唐初还有著名儒臣孔颖达奉唐太宗之命校正儒经,统一了自汉代以来八百年间五经的文本与注解,但是在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还是远不如佛学,也没有出现一流的大儒。不过在佛学大兴的同时,也有人出来竭力倡导儒学,力排佛老,这个人就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大儒韩愈,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发起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用先秦朴实的古文来反对六朝华丽的骈文,一是用儒学来反对佛老之学。佛就是佛家,老是指老子,也就是道家。韩愈写了篇著名的文章叫《原道》,这篇文章是古文运动的宣言,第一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韩愈讲儒家的圣贤之道是代代相传的,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商汤,商汤传给周文王,周文王传给周武王,周武王传给周公,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子。韩愈的道统说直接为宋代的道学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宋代道学的先声。韩愈上接汉儒,下开宋儒,在汉代儒学和宋代儒学之间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成为唐代最重要的一位儒家代表。韩愈之后还有韩愈的学生李翱继续韩愈的事业,著了三篇《复性书》,用《中庸》的性命之说来反对佛家的性命之说,在反对佛家的理论深度上更进了一步。

宋代以后儒学大盛,这个时期的儒学批判又融合了佛家、道家的学说,继承又发展了旧来的儒家,故而这个时期的儒学又称为道学。道学的主题就是探讨人怎样通过自身道德的修养来达到精神境界的提高与超越。道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中唐五代以来人心的混乱与道德的沦丧,而人心道德的混乱沦丧,又是由于魏晋唐朝以来儒学的不昌引起的,道学就是在挽救世道人心的呼声中出现的。道学的先驱是北宋初期的大儒周敦颐和北宋中期的邵雍,道学的创立者是北宋中期的大儒程颢、程颐、张载,道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大儒朱熹。道学当中又分为理学、心学、气学三派。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二程夫子程颐,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心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大程夫子程颢,发扬者是南宋与朱熹同时的大儒陆九渊,集大成者是明朝大儒王阳明。气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张载,集大成者是明末的大儒王夫之。理学、心学、气学三个学派的不同主要在于,理到底存在于事物之外,还是存在于事物之内,还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看法的不同。理学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外,气学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心学认为理天生就存在于人的心中。三派虽对理究竟存在于何处有不同的认识,但都强调应对人之何以为人的理有深刻认识,并以此理去指导人。

道学家将深刻认识人之为人的理称为穷理,用人之为人的理指导做人称为尽性,穷理尽性就是道学家讲的提高人生境界、成圣成贤的修养方法。用西洋哲学的观点来讲,气学是唯物主义,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道学又有宋代道学与明代道学之分,宋代道学以理学为盛,明代道学以心学为盛,宋代理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明代心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道学对于儒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吸收了道家的自然学说和佛家的心性学说,从宇宙的高度和人性的深度深刻地阐述了儒家的道理,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建立起了一个包含自然、社会、人生、人心在内的广博学问体系。之前的儒家主要讲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道学则从理论上阐释了为什么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社会应该是这个样子,因为人只有是这个样子,社会只有是这个样子,才符合宇宙的规律,才合理,理就是宇宙的规律。

元代儒学界最重要的事就是道学中的程朱理学被确定为统治思想,从此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直到清末,深刻地影响着元、明、清三朝的社会风气、思想走向、学术方向等。明朝心学的兴盛实际是对程朱理学的批评与修正。理学过分注重作为理的客观标准,忽略人的主观性情。心学则强调理就在人的本心之中,人只要发明自己的天然本心,就是合理的,这实际上就强调了人主观感受的重要性。心学的核心主张就是致良知,所谓良知就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致良知就是将人与生俱来的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彰显出来,也就是让原本干净的本心显现。王阳明的门人将王阳明的言论编为《传习录》,后人又将其著作编为《王文成公全书》。

心学主要受到禅宗明心见性的影响,不注重学问的研究,其流弊则是空疏无物,明末尤甚。而且理学的流弊也有空谈义理、不重训诂的毛病。为了纠正这种风气,故而出现了重视学问研究的清代儒学。明末清初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顾炎武对于文字、音韵、训诂、考据的精深研究成为清代前期学问儒学的开启者。代表顾炎武主要思想学说的著作是《日知录》。黄宗羲对于传统社会弊病的批判和对于新社会制度的设想,影响了有清一代众多试图改革现实的人,成为清代后期政治儒学的开启者。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记录他的政治儒学思想,另著有儒学史性质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两书以儒者传记的形式将宋、元、明三朝的儒学流变史讲述得非常详尽。王夫之是道学中气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古代儒学中各方面的主要问题都做了总结,其学问的广度、深度足以和宋代大儒朱熹并驾齐驱。王夫之著作宏富,晚年因居湖南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故其著作统称为《船山遗书》。

清代儒学可以分为前期、后期,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是前后期的分界线。前期儒学以研究学问为主,主要研究儒经及历代各种古籍的文字、音韵、训诂、名物考证、辨伪、辑佚等问题,在总结前代学问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此时期儒学研究的问题与东汉儒学研究的问题比较相似,都是研究学问问题,故此时期儒学又称为汉学,也称考据学、朴学。考据学、朴学又鼎盛于乾隆、嘉庆年间,因此又称乾嘉学派。乾嘉学派又分为吴派、皖派两派。吴派得到皇帝的支持,皖派得到学术界的推崇。吴派的特点是好博崇古,什么都是越古越好,凡是汉儒旧说皆奉为至宝,凡是古书上有的东西无所不考,并且只讲考据,不讲义理。皖派的特点是通过考据来阐述义理,讲究实事求是,吴派的代表人物是江苏大儒惠栋,皖派的代表人物是安徽大儒戴震。清末还出了位朴学的集大成者章太炎。

清代后期洋人侵凌,国家内忧外患,儒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救亡图存、托古改制。所谓托古改制,就是将一切改革变法的主张都说成是孔子的主张,或孔子的预言。此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康有为等人领导的戊戌变法就是清代后期儒学托古改制的集中体现。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的代表作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