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留学生(18)

 

印象比较深的几件事

别太把美国人(外国人)的“赞美”当一回事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赞美。我们一下子醒悟过来,自己曾经很少赞美别人和被别人赞美。

的确如此。从小到大,我就很少听到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夸过我,总说我的不足,长得不好看、学习不如其他同学等,搞得对自己特没有自信,后来一旦有人夸两句了,心中特没有底,想着别人可能是在忽悠着自己玩呢。

现在是有了进步,我们也在慢慢学着夸别人,或者是敷衍,或者是真诚,或者其他。

过去,你要是当面说某个女性“很漂亮”,轻则一句责骂,重的,什么结局都有。现在就不一样了,在广东,你可以称3岁以上、80岁以下的所有女性为“靓女”,大家都很受用,习以为常了。就是一称呼,相当于“同志”,这事儿你自己千万要有自知之明,别人说你“靓”,你就真以为自己很靓,非上当受骗不可。

美国人有着欧洲的文化传统,对任何人都是不吝赞美的,甚至自己的对手、敌人,那是一种礼貌和态度,可别飘飘然、真当一回事。

比如,就有人对我说:你的英语太棒了!后来我知道并不是我的英语好,而是:第一,别人客气,给你一点自信。第二,人家觉得一个中国人,除了自己的母语以外,还能说两句其他国家的语言,当然可以夸一下喽。

在学Operation Management(工业操作管理)这门课时,我觉得难度很大,心中总在打鼓,期中考试就没有考好。到了期末考试前,我找到教授,问他我的情况如何,教授说“非常好!”还特别在我的课本上为我留言:“希望你能享受我的教学。”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

结果,自己技不如人,最后这门课我得了C,为了弥补这个C,后来我费了多大的气力才找平的。

所以说:夸别人适可而止,被别人夸也别太当真。

一件周游列国的夹克衫

我有一件很普通的夹克衫,就是本书中,我在北美荒野上,拿着望远镜坐在栅栏上寻找荒原野牛时穿的那件夹克衫。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国人对世博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2000年那年,我参加了德国汉诺威世博会(EXPO),负责中国馆的一部分的筹备、实施工作。因为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我就把那件夹克衫当成工作服穿了。在德国待了半年后,完成了我的任务。

那时候,回国要带很多的大大小小的礼物用于馈赠亲朋好友,我的行李已经严重超重了。我不得不把那件夹克衫交给了留下来继续工作的同事,告诉他们,工作结束后,就可以把那件夹克衫给扔了,不用带回来了,因为我不想给同事增加麻烦。

没想到,世博会结束后,在展品运回国时,我又见到了那件夹克衫。原来是因为回运的集装箱剩余空间较大,我的同事把那件夹克衫顺手又塞到集装箱里带回了国内交还给我。

这算是序幕。

由于那件夹克衫比较厚实、实用,多年后,我到美国留学时就又带上它,随意穿着。

在回国前,我遇到了在德国同样的问题,行李超重,我再次将那件夹克衫拿出来,送给了在UTA继续上学的同学。

因为在美国大家都有个习惯,每当有学生毕业离校时,总是把大量的带不了的日常用品交给下一届的同学,实在没人要的东西就交给教会,留给可能需要的人用。

我的同学觉得那件夹克衫还可以,就留着自己用了。

第二幕过去。

我儿子去UTA留学,开始生活上的安排,包括接机、找宿舍、学校注册等事情,都是委托我那个同学帮助做的,那个同学就成了我儿子的好朋友。

半年后,那个同学毕业,在美国其他州找到了工作。在离校前,他随便的就把那件夹克衫和其他的日用品,像其他毕业要离校的学生一样,交给了下一届同学。

我儿子也并不在意那件夹克衫,也不记得过去曾经是我的,他穿了也不特别合适。照说扔了、送人都可以,可他鬼使神差地就把那件夹克衫放在了衣橱的角落里。

我离开美国一年后,因为要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又回到了UTA。看到我儿子乱糟糟的宿舍,就习惯性地帮他整理,在衣橱的角落里,我惊奇地发现了这件夹克衫,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

这次回国时,我把那件夹克衫认真地带回了国,挂在衣橱显著的地方,没有再穿过,但是再也不会扔掉它了。

第三幕结束。

我想说的是,只要你敢于去经历一些事情,就什么奇迹都会发生,往往会非常出人意料的有趣。

古人做学问,讲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视二者为同等重要。实际上,不辞万里迢迢赴海外留学,正是在践行这种理念。

古人行万里路何其难,而现在,具备了这种条件,再有点勇气,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为什么不去行万里路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