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留学生(13)

 

留学生活的“吃”和“住”

一年365天,一日3餐,吃饭,在哪儿都是个麻烦的事。

在UTA,没有中国大学那种意义上的大食堂,有个不大的自助餐厅(全美大学都差不多),一顿饭8美元多,显然不宜久吃,而且长期也吃不惯。校园附近的麦当劳有专门的学生套餐,凭学生卡299美元,但很快就会吃腻的,所以长期的一日三餐还是要靠自己动手。

现在,由于中国人的普及,稍大一些的美国城市都有亚洲超市,里面中式的瓜果蔬菜、油盐酱醋的什么都有,一点不逊色于国内的超市,甚至更全,只要你想得到,就能买得着。而且价廉物美,不用担心农药、添加剂、假冒伪劣等令你防不胜防的东西。

我们一般一周买一次菜,自己动手做饭。开始我和茂林是抢着干,后来是让着干,再后来就是推着干了,最后规定,一天一人,做什么吃什么,也平衡了。

想省事也容易,早上:牛奶、面包、果汁,买现成的,再煎个鸡蛋,营养全面而丰富;中午:认真做一次;晚上:用中午的剩菜下个面条就OK了。

想改善,就到老赵家蹭一顿。老赵是西北人,面食做得特别地道。老赵的两个儿子都是美国出生的,老大泰德还能说几句汉语,老二泰勒除了“你好”之外,基本就没别的了。看着两个小“香蕉”喝可乐、吃葱油饼,也是一道风景。

有时碰到大一点的事,我们也会到当地的中餐馆去过过瘾,不过美国的中餐馆都被美国本土化了,油炸的多,甜腻腻的,不好吃。

相反,正宗的美国餐便宜实惠。德州的牛肉闻名于世,当地的烤牛肋条肉味道正宗、独特。有一家叫“红石”的店,我们去了好几次,12美元一份,厨师随手切给你几大块牛肉,烤得油光闪亮的,多得足以撑死你。

“红石”是家半自助的餐馆,除烤牛肉外,还有就是刚出炉的小面包,香甜可口,任吃任取,有时一顿一个人能吃10个。一次我们去“红石”,服务生小妹特别热情,不停地送刚出炉的面包,我们一高兴,餐后给了5美元的小费,这是比较高的。服务生小妹用了个很极端的词向我们表示感谢:YOU ARE SO NICE!(你太好了!)一问,她是第一天上班,又第一次得到这么多的小费,非常高兴,皆大欢喜。

美国人民大众相对容易满足一些,欲望没有我们要求的那么高。

在美国做中餐,慢慢会改变一些国内传统的习惯,比如热油爆锅就不太敢用,会招来消防车的。厨房的警报系统特别灵,稍有风吹草动,油烟一大就报警。有几次管理处都来人了,还有一次把整栋楼的警报都带响了,搞得动静挺大。

后来有了经验,当非得要搞点火爆时,我们就一人炒菜,一人拿把扇子给火警探头扇风,基本可行。

知道中国人做饭习惯的房东,一般都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中国人。我们租房大都有100美元的清洁押金,还房时要原状归还。每次归还前清洁厨房是最麻烦的,要不就拿押金给房东当清洁费了。

美国厨房的烤箱特别方便实用,渐渐我们也用得很好了,尤其是我们自己发明的“锡纸烤鱼”,成了一道招待贵客的必备菜。

在美国的住宿,要么是学校的学生宿舍,要么是学校周边的学生公寓。

学生宿舍很少,申请起来也麻烦,关键是不容易和其他外国人住到一起,习惯差别太大,相处很难,尤其是与黑人。夜里你都看不到他在哪儿,只能听到声音,这里没有种族歧视的意思。

学校周边的公寓什么样的都有,成了一项产业。虽然知道和老外合租能对提高语言水平有帮助,但是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选择和自己人合住。

学生公寓的差别很大,离学校近的、条件好的价格自然就高,而且年年在涨。但是有条件还是要住这样的公寓,距离近绝对是优势,安全、方便,省停车费,好处多多。

我们一来就住在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公寓里,同学们一听说我们的公寓名字,都说:哟,是富人区。开始我们也嫌贵,3个月租期一到就想换,找来找去,才体会到贵有贵的道理。后来我们就一直未换,住到学习结束。

从我们宿舍到图书馆也就是5分钟的时间,到学校任何一处也基本在20分钟内,不用动车,溜达着就能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