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篇(28)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要经得起苦难挫折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路上的考题,只有那些勇敢的、具有不懈努力劲头,敢于迎难而上的人,才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那些不具备这些素养的人只能像是大浪淘沙似的被淘汰掉。所以人们常说,困难是成功者成功路上的调节剂,也是其成功的基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个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路上遇到苦难的话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因为那只是成功之前的一点小小的考验。

030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义简析: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或迷信书本。

启迪故事:

大草原,日上中天,一个动物学家和一头犀牛不期而遇。看着这个庞然大物,动物学家一下子慌了神儿。作为动物学家,他深知犀牛一旦嗅到可疑的气味,便会往散发气味的地方狂奔过来,横冲直顶……

就在动物学家恐慌不已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眼前的犀牛开始不断地摇头,看到这样的情景,动物学家紧皱的眉头一下子又舒展开了。

牛背上的犀牛鸟焦急地提醒他:“科学家,我主人的脾气喜怒无常!你最好在主人未动之前先动,赶快逃吧!”

这时只见动物学家扬了扬手中的一本书,气定神闲地说:“放心吧,这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根据《犀牛习性科学研究指南大全》第十二章第十二节的分析,犀牛摇头无非提供了两大重要信号:其一,摇头说明它对另一方没有敌意,不会主动进攻另一方;其二,摇头说明它可能见到了漂亮的异性,因发情而摇头。我是人,它不会连我也感兴趣吧?”

犀牛鸟刚要说什么,但动物学家立刻把食指竖到嘴前:“安静!这正好让我和犀牛来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接着,动物学家便神情自若地和犀牛“对峙”起来,双方相持了1分钟,刚好是1分钟。第61秒后,犀牛却突然猛冲过去,毫无防备的动物学家当场被顶倒在地,身上多处骨折。

动物学家倒在地上,吐着断牙,奄奄一息:“怎么会这样,这书上明明说……”

犀牛鸟失望地摇头:“我本想告诉你,主人刚才并未真正摇头,而是在驱赶钻入耳朵里的苍蝇……唉,可怜的大科学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具有怀疑精神,避免盲从。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尽信书,贻害无穷。

同学们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对已有知识继承的过程,也是对现有知识重新检验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尽信书,就只能是一个延续知识的复印机。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新提高的过程。

03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要义简析:人们常常做错了事,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启迪故事:

周处年轻时,脾气非常粗暴,喜欢惹是生非,经常与人打架斗殴,给当地老乡制造了很多麻烦。当地人都把他同当地危害百姓的蛟龙、猛虎一起看做是“三害”,但是在这三害中又以周处最为严重和厉害。

由于他经常做危害百姓的事情,时间久了大家对他又恨又怕,就想把他像祸害一样除掉。于是就有人劝说周处上山去杀死那只猛虎,到河里去斩除那条蛟龙。听人劝说后,周处立即上山去杀死了猛虎,接着又下到河里与作恶的蛟龙周旋了三天三夜。开始地方上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人们都在为这“三个祸害”的灭亡而奔走相告,互相庆贺。就在这个时候,周处杀死了蛟龙后,浮出水面并游到了岸边。当他上到岸上得知真相后,才知道自己早已被人们认为是祸害了。这是为什么呢?他扪心自问,经过一番仔细地反省之后终于有了改过自新的念头。

于是,他到吴郡找到了当时远近闻名、受人尊敬的大文人、大才子陆云,把义兴县人为什么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告诉陆云自己想要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但又恨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了,恐怕不能干出什么成就,所以请他指点迷津。陆云开导他说:“古人认为,朝闻道,夕可死。”陆云还告诉他,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在陆云的鼓励下,周处从此洗心革面、改过自新。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后来终于成了名扬四方的忠臣孝子。

人们常说困难是成功的阶梯,因为在遇到挫折才会重新审视,也才会弥补不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果一个人之前的路都走得很平坦,等爬的很高的时候才遇到挫折,那么就会摔得更重。

挫折是成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成长中的检验石。有人因为困难快速的成长,不断地提高,但是有的人却成为困难的俘虏,被困难打败。人们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所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勇敢积极的应对,那么在困难过后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

03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义简析:

忧患激励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启迪故事: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日本的日立公司在这种大环境下也不能独善其身。公司首次出现了严重亏损,困难重重。为了扭转这种颓势,日本日立公司做出了一项惊人的人事管理决策。

1974年下半年,全公司所属工厂三分之二的员工共675名暂时离厂回家待命,但是在待命期间公司并没有停发工人的工资,而且给每个员工发放原工资的97%-98%作为生活费。

在公司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决策,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特别高明的做法,因为它并不能帮公司节省经费。但是这项对日本日立公司来说只是人事管理的权宜之计的策略,却可以使员工产生一种危机感,产生一种忧患意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