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密儒家成功结构图(3)

“知止”之“止”:学会止盈、防止失败

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学会止住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才能预防成功后的失败。如果引用佛家的功夫心法,遵守佛教本身的五戒十善和尊重世间的各种法规、规范、道德、风俗等,知止即为戒律上功德圆满、圆融无碍,达到《中庸》之极致即“喜、怒、哀、乐之未发”,才能预防人们在胜利面前的骄傲自满导致的失败。骄兵必败,就是不知自我“止盈”的后果。

为了能够自觉知止,佛教提出八戒主张:“一戒杀生,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二戒偷盗,思念布施,却悭贪意;三戒淫,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四戒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五戒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六戒着香华,不敷脂粉,不为歌舞倡乐;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八戒非时食,时过中不食。”

天台宗认为,止是禅定和放下,相当于戒和定;观是般若和看破,相当于慧。修止必须同时修观,有止观才能断贪爱。定慧双修,即禅净双修,使佛教的理论思想与情景思维相得益彰,因此,天台宗是禅宗思想的发扬光大,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如果止观双修,面对能煽动人心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形成坚强的忍耐力与思维力,八风之前,不为所动,失败的诱因,因此消失(见图11)。

如果佛教从否定现实生活的追求中实现知止,道教则认为,要重视现有,满足现有,以静制动,才能知止而不闯祸。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46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44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33章)。这是2500多年前伟大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为当代个体奋斗者提供的哲理。道理讲得明白,但如何知足而长久,个体却是难以做到,原因是人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定位自己,个体都是生活在“群体”中,受群体的无意识、情绪、预期的周期性影响,往往放弃了自己的智慧与理性,做出自己事后都觉得莫名其妙的行为来。

正如时间有周期一样,人的记忆也是记录了时间的周期的,因此,过去的事情,往往记录于心中,进入潜意识。当然,记忆有深浅及快乐、痛苦之分别,按照佛教的讲法,记忆的分别是由于人类在生老病死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炽盛的不同引发,同时可能由于眼、耳、鼻、舌、身、意及潜意识中的末那识(我识)、阿赖耶识(深层潜意识)的不同作用而有所不同。人类集体最深刻的记忆应当是集体面临危机的群体记忆,这种群体危机的记忆经过不同世代的反复与周期性应对,因此深深进入群体的潜意识中,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并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和应对危机的“危机管理”措施即方法论,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群体或者民族的价值判断即人生观中的主流文化的确立。

如果群体共同面临过危机,这种记忆如果在周期性地复制并形成集体记忆的话,群体的记忆就会形成“抛锚”的力量,即时间过去了,群体还会集体将记忆抛锚于过去不愉快或者特别兴奋的事件中。在中国,A股股民可能符合集体记忆与记忆抛锚的所有条件,因此也会经常将当前已经变化的政策、管理、资金、技术、市场类比于过去“相似”的事件,从而形成对事件的群体抛锚性判断。1988年前后的物价飞升,深深地留存于中国居民的集体潜意识中,经过太阳黑子两个周期的潜伏,物价飞涨的局面有可能在自然灾害的催化下,形成强大的群体预期,从而将物价推向持续上升的轨道。2010年下半年开始,物价水平持续上升,与群体的周期记忆有关。

比如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地产鼓励性政策出台,导致了1998—2002年中国地产的第一浪行情;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底出台了新地产鼓励政策后,群体通过十年周期性记忆的抛锚力量的回顾,形成了地产行业新行情。2009年初重新启动的地产行情在2010年政策压不住,是因为群体无理性周期判断,政策调控的作用被群体对未来高房价的无意识力量抵消了。2010年类似于发房票的限购政策,能否成为中国地产十年牛市的拐点,还有待观察 。如果地产税比较中性,伴随城市化进程和货币长期贬值的趋势,地产价格有可能从急涨转向缓升。

群体无意识力量的作用不是中庸之道,往往无所不用其极,这才有证券投资史上的“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互联网泡沫”、“次贷泡沫”,中国未来会否出现有些外资说的1000倍于迪拜的地产泡沫,我们还待再观察。如果群体心理极度兴奋,就会将政策、管理、市场、技术等限制的防洪墙不敷脂粉,将行情拉到事后不可想象的高位;如果群体心理兴奋到极点而出现强烈的政策压缩,过度乐观就会向过度悲观转向,也可能将行情打跌到价值线以下。

面对群体记忆抛锚与预期力量的非理性,投资者个体很难能够不受群体的愚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设立理性的盈亏点,或直接委托别人操作。当前已经有很好的平台,如公募与私募基金、信托产品等,投资者不妨事先下好指令,如果已经达成预期盈利“满意”与亏损“容忍”的位置,坚决出来。这样可能有些机械,但可能是反群体无意识的可行办法,否则群体无意识洪水冲击时,来不及找“知止”的“诺亚方舟”。图12道家对“止”的定义

当前市场中已经出现自动申购与卖出股票的软件。如果软件程序与群体形成共振,则可能所有“止盈”动作失效。

“知止”行为虽然寄于精神判断,但与身体状态有关。为此,《道德经》中强调,钱财等为身外之物,我们不要为身外之物损害自己的健康。身外之物包括名声、地位、金钱甚至面子。如果为身外之物牵挂而损害身体,老子认为太不值得。因此,他反复警示我们:“名与身孰亲?生与财孰重?得与亡孰害?知足然不辱,甚惜必大损,多藏必厚失。知止则不殆,由此保长久。”(见图12)因此,老子讲究以守静养生,类似于有人开玩笑说的“乌龟养生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种守静养生法,基本上是以心理活动调节身体的功能、强化身体功能的力量而恢复健康法,所谓的“虚极”类似于“无极”状态,佛家定义之为“空”,是物质与能量高度统一的状态,即英国伟大科学家霍金讲究的宇宙时空开始爆炸前的“奇点”。但是,人们的知识始终无法达成真理的状态,缘于我们自身的限制,放弃外在的“知识”,通过内心的直觉感悟,才能得到人生宇宙观的真相。

为了做到这一点,老子反对人们向外追求物质享受而放弃内心的安静。因为过分的物质追求,也无法满足人心的虚空,人心不足蛇吞象。为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始以过来人的口气教训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反复要求的是,我们不要为外在的物质利益所诱惑,要回归内心(丹田、脐轮)的宁静,修心养身,才能具备清醒的头脑及时知止(制止)非理性行为。

儒家借《大学》宣扬,人们能否知止,前提是个体生命是否明白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职业道德”:“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见图13)要让个体生命活得明白,在生命历程中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曾子在《大学》中以修身为中介,向内求证自己的心灵(正心)、意志(诚意),并以绝对真理为武装(格物而致知),从而打造出一个丰满而身心健康、智能发达的个体。个体生命的意义,不仅是自觉、自悟、自立,而且要发扬光大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养家而正风气,去治国而惠民众,去平天下而让众生得太平。

南怀瑾认为,所谓“知止”的“内明”之学,是要每一个人先来明白知道自己的心理心态,自己的心思和情绪。如果当事者能够将心思情绪清清静静、平平安安地时常摆在一个清明、清静、安详的境界中,就能够达到圣人之道。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而是顺应天下大势,顺着浩浩荡荡的潮流而行。只有自己顺应潮流,才不会逆流而行,将主体自己的内在认识与客体的外在的潮流进行协调与共振,才能降伏自己的心思而回归平静,才能渐渐达到“知止”而进入“明德”的境地。

由于知止之“知”是内在的精神与慧根反射于外物的作用,“知止”之“止”,其止于何时与何地,就得看个体的观点、观念、价值取向了。比如,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反射理论指的是投资者与金融市场的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投资者根据自己获得的资讯和对市场的认知形成对市场的预期,并付诸投资行动,这种行动改变了市场原有发展方向,就会反射出一种新的市场形态,从而形成新的资讯,让投资者产生新的投资信念,并继续改变金融市场的走向。由于投资者不可能获得完整的资讯,且投资者会因个别问题影响其对市场的认知,令投资者对市场预期产生不同的意见,索罗斯把这种“不同的意见”解释为“投资偏见”,并认为“投资偏见”是金融市场的根本动力。当“投资偏见”零散的时候,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小的,当“投资偏见”在互动中不断强化并产生群体影响时就会产生“蝴蝶效应”,从而推动市场朝单一方向发展,最终必然反转。其基本的道理是行情发展与人心的观感相对应。有时是合乎客观现实的,即与上市公司的业绩、国家的政策及其他投资者的心思是对应的;有时却可能与外在的客观的存在出现时空的错位,因为作用于市场的不仅有业绩增长,还有国家资本、机构资本、国际资本和居民资本的相互作用。因此,只有个体先“知”道这些客观的和主观的规律群的共同作用合力方向或者时空关系,才能够“止”于合适的客观对象,并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及时止住投资行为。

笔者在“力量模型”理论中说明,投资者不仅在研究与投资过程中,要结合当下时空环境保持对宏观、产业、行业、公司的清醒认识,还要在保持内心宁静的状态下,充分了解国家资本、机构资本、国际资本、居民资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力。在资本与金融市场,行情的发展不仅是实力的硬力量的博弈结果,还有情绪、意志、观点、判断等软力量的博弈结果,观想四大利益相关方的动作、意向与未来趋势,才能在四方力量博弈中,适时做出进退的决策(知止)。当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后,在A股中单边交易向双边交易转变,投资者不仅要明白(知)何时入场做多,更需要明白何时出场做空(止)。由于软力量往往能够带动硬力量的布局与进退,故而讲故事的软力量曾经成为国际投资银行界的本事,我们也因此理解监管机构为何要对于公开进行“大嘴巴”式讲投资故事者进行严格管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