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华崛起老树新芽(4)

成功标志 各方和谐

人类如何处理各方关系,达成各方都满意的中庸状态,不同的圣贤,由于视角不同,就有不同的论述。

释迦牟尼在论述世界观时,提出了“合相论”。“合相论”包含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论、精神与物质统一论(心物一元论)、客观世界总和论等,因此,从宇观的视角解析了人类面对世界时的境况和“镜像”,从而提出精神解放(脱)是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和谐的力量关系模型,因此人与世界在本相中是相同的。

释迦牟尼在提出合相论、本相论的同时,提醒人们不要迷恋与执著于物质世界。“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相即见如来”,如来在此指世界的本质、本体、实体、本原等综合概念,因此,释迦牟尼提出了世界的本质规律是不为外在的现象所控制的,外在的现象变幻不定,但世界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提出了“无相论”或“离相论”。在这里,“相”与现象是等同的概念,类似于照相之相,也即在认识客观规律(本相、本质)过程中,如何排除外在干扰,掌握客观事实(《大学》中指的明明德)与客观规律。

老子认为,现象虽然不是本质,但现象却是本质的展现。他以水为比喻,说明个体生命在展现过程中如何达成最大的和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自然界,对于人类最为重要的,一是空气,二是清水。

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是只讲奉献而不要求回报。“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从来没有想到如何为自己谋利益,只管奉献,只管耕耘,只管如何对万物(不仅是对于人类)有利,就当所为当,勇于担当。这与儒家宣扬的“厚德载物”的坤卦精神相当。

二是勇于承担责任,具备真正的胸怀与肩膀。“处众人之所恶”,虽然责任重大,虽然险恶万分,只要对众人有利,即使为众人所误解,即使为众人所抛弃,也是不为讥笑、不为利害所动,愿意为真理而奋斗。因此,水是不“从众”的,是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真理在手,即使千万人反对,我也要坚持真理。

三是水告诉我们,要占据有利地形,或者处于地理结构的核心地位,才能将生命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要求大家远离危险之地,做好风险防范。“居善地”,人们如果为自身发财,比如为了300%的利润,敢于到战火纷飞的地方倒腾物资,就可能将自己的生命倒腾进去。凡是战争、法律、气候所不利于安全者,都不是善地。当然,地势善与不善,也是与时俱进的。1000多年前,长安风调雨顺,适宜人类居住,且处于山河形胜之枢纽,当然是善地。

四是心地要深如渊,容纳万物。在古代,“渊”代表纵向的深度,“博”代表横向的宽度。只有知识渊博者,才明白宇宙万物确实是深不可测的,担当者要效法自然精神,就得将心地扩展,与宇宙对话,从而形成包容和圆融万物的大气度。

五是与人交往要仁爱,要忠诚老实,即“与善仁”;说话算数,才能立足社会,即“言善信”;做事要公正,才能管理好自己与他人,即“正善治”;提高自己的智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事善能”;但所有一切行为语言与事业,都要根据时间条件为转移,即“动善时”,因为时候未到,过早建立仓位,可能反过来折磨人,有些人就会认为当事者说话不算数,从而影响人生目标的实现。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有达成具备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人类面对自然的报复,好像还认为没有马上到来,特别是发达国家根本没有“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担当,反过来要发展中国家回归“自然”,这样的道理似乎是说不通的,未来会如何?你不对环境友好,环境就不一定对你友好:海啸、暴雪、风灾、地震等,都是气候在人类过度索取后的自我保护行为,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的预警。

毛泽东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一文中曾经说过:“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正如毛泽东预期的一样,中国已经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如何做出对于人类较大的贡献?降低碳排放量,减少工业化过程中对河流、土地的污染和对草原、森林资源的破坏。中国自己的环境友好了,就是人类整体环境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环境友好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条件。因为我们生活在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地球村”,中国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对全体人类的负责。

我们对于人类最大的贡献是远离自然,而不是妄想去保护自然,因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水知道“善利万物而不争”,但人类的智慧还没有做到。因为远离自然,才能真正地让心与自然进行对话与交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