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生阅历,是人生的基础课之一

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的人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可以说,经历得越多,阅历则越丰富。

多见多闻才能广识博学。黑格尔说:“没有经验就没有认识。”而我们还认为,“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因为经历是理解的基础,只有阅历丰富,才可能具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才可能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才可能积累经验,预测未来。人的经验,仿佛是一面镜子,一位教师,它从成功和失败中,向我们指示出许多东西。聪明细心的人,可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宝贵经验,引为借鉴。更可以从自身的阅历体验中,逐渐养成知己知人的才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从学校、书本、他人他处得来的即使是正确、可靠的知识,不经亲身经历体验,都难以说有了深刻、深切的理解。智慧是经验的产儿,只有在亲身经历体验和观察思考之后所得到的理解,才能形成智慧。这种智慧的运用,才会产生力量。

丰富人生阅历,是人生的基础课之一。年轻人常常好奇,正好为多多“经历”提供了心理的需求和精神的动力。作为年轻人,决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空想什么所谓的自我超越。我们可以学习慎独的境界,但并不意味着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圈子里,做着所谓与世隔绝的磨砺。因为这样的所谓超越,会使人远离生活,丧失元气。

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是每一个人走向社会前应当把握的工作之一。要注意,我们的学习往往是不全面的,每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与思维方式也不相同,道德、伦理、法律等方面的规范也在约束着人们的行动,不明白又怎么行呢?就如同天然与自然的区别一样,譬如,人光溜溜地来到人世,却不能光溜溜地生活,要有襁褓,要有衣饰,才能进入自然生活着的人群,成为自自然然生活着的一个社会成员。

很多人总以为上了大学就很了不起,拿到那一纸学历就能证明什么了,似乎有点学历至上的意思。其实,时代变了,一个本本,几张薄纸,能说明什么呢?

一名毕业于国内某著名高校的女孩,毕业后就远赴英伦,在英国花了近两年时间,拿了个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回国后似乎不太如意,又在亲戚的帮助下来到芝加哥,再度留学。两年过去,女孩又获得了一个MBA学位。在很多人看来,一个计算机本科,一个留英计算机硕士,再加一个留美MBA——还是金融方向的,英语水平自然是无可挑剔。这样的综合条件,即使在美国也应该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了吧。

结果却出人意料。用她的话说,一个金融方向的MBA,只要能进芝加哥任何一家金融类公司,一年挣上20万美元完全没问题。但这个手握英美两个硕士学位,主攻股票证券的中国女孩,却不仅找不到20万年薪的工作,甚至连年薪2万的都很困难,问题何在?

原来,她一直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念书,在她的工作简历上没有任何一段相对完整的专业从业经历。那些端坐在芝加哥市中心摩天大楼里的人事经理们看到她的简历后,无不先是眼前一亮,接着却又一律做不可思议的惊讶状:你拿下两个硕士学位,居然毫无从业经历?对不起……

大概这样的文字有些贬低学历的作用,会让人觉得有些偏颇。但是,一个证书其实真的代表不了什么,而真正能够代表你的应该是你的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而更为重要的是,你的这些墨水转化成了多少真正的能力。现在我们有一种误区,就是太强调学习,似乎一学就灵,一学就能管很多事情,而且最大的误区还在于,似乎一谈学习,就是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少笔记,掌握了多少知识,领会了多少精髓。

在当今的招聘活动中,人家首先喜欢的是那些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可以上手就能操作的人,而不是那些仅仅只能拿出一个可怜巴巴的本本,别的什么都没有的人。从这个角度看,阅历比学历更重要。如果没有阅历,即使你做了老板,也总有一件很大的事让你“过不去”,或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让你“阴沟翻船”。这时,你还是得回过头来,补上阅历这一课。

曾花211万美元与巴菲特同桌吃饭的中国私募基金业的教父赵丹阳说:“我们的人生阅历是不够的,因为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你没有像巴菲特那样经历过几个完整的周期。这并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经历过,深刻不深刻的问题。跟他聊完之后,我知道了经历了这么多周期的人,他的看法、总结与经验。我马上就知道,哪些事情我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丰富人生阅历是人生的必修课。青春的灵魂,喜欢以大千万物为友,以尽可能宽阔的时空为故乡,在社会上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年轻人绝不能蜷缩于孤寂、狭窄的一隅,空想什么所谓的自我超越。

我们不要把能力看得太重。唯有经历,才是最珍贵的财富。尊重经历,看重经验,从你最瞧不起的某个长者那儿学起,以谦虚的心,去向他们诚心请教,你就能有不一样的发现,给自己以崭新的人生体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