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父爱与“大爱”(1)

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男人很难成为儿女眼中的“好父亲”,刘邦从事着一项风险很高的事业,对儿女的关爱自然少之又少,尤其跟自己的嫡长子刘盈相处的时间极少,给予的父爱就很有限了。

刘盈生于公元前201 年,当时刘邦斩白蛇起义,隐居于芒、砀山中,过着逃亡生活,对儿子自然无力照顾和教养。后来,刘邦响应陈胜、吴广,正式举兵起事,军旅倥偬,更是连儿子的面都见不到了。

几年后,刘邦与刘盈父子相会于危难之中。当时,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败北,率数十随从去丰邑老家迎接家人,刚好在路上遇到了女儿鲁元和儿子刘盈,而两个孩子的爷爷和母亲已被楚军抓走了。刘邦将两个孩子载在车中,一起踏上了漫长的逃亡之路。正当人困马乏之时,楚军骑兵追赶甚急,刘邦多次“推堕孝惠、鲁元车下”,驾车的夏侯婴停下车,重新又将两个孩子载在车上,还说:“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刘邦很生气,多次想杀掉夏侯婴。但最后他们终于脱险,刘邦庆幸之余又重赏了夏侯婴。

刘邦危急关头试图遗弃儿女的行为大受后世评家的诟病,认为他只顾自己逃生而不管儿女死活,心肠太狠了!但是,刘邦难道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吗?无论在反秦战争、楚汉战争还是平叛战争中,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多次身受重伤,仍无所畏惧。最后身患重病却拒绝治疗,坐待死亡。那么,既然他不怕死,为何将一双儿女推下车呢?其实想一想刘邦当时的处境,就很容易理解刘邦的做法。《史记》中有一段精彩记述:

“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当时的状况已经到了追逃双方短兵相接的地步了,若非刘邦口才好,加上丁公无意伤他,他很难逃出。在此情况下,他的一双儿女跟着他逃命安全呢,还是远离他更安全呢?刀枪无眼,当他与敌搏杀时,有能力保护孩子的安全吗?楚军的目标毕竟是他,他逃到哪儿,楚军就会追杀到哪儿;相反,楚军并不认识他的儿女,否则早就逮走了。所以,他把儿女带在身边,只会连累他们;将他们赶走,反倒可以保护他们。应该说,这是一个父亲的正常选择吧!夏侯婴的做法比较情绪化:一家人要死死在一起,要活活在一起。但刘邦显然不愿意一家人同归于尽。哪个父亲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在身边呢?哪个父亲愿意让孩子看见亲人死于乱军之中呢?

刘邦登基后,立刘盈为太子。但刘邦对刘盈并不满意,认为他过于“仁弱”,因此想改立赵王如意。如意是刘邦和宠妃戚姬所生,聪明有大气,性情跟刘邦相似。

实际上,刘盈的“仁弱”本非天生,刘邦也要负一部分责任。试想,刘盈出生后一直到五六岁,几乎没见过父亲。好不容易父子团聚,母亲又被逮走了,爷爷也被逮走了,父亲远在前线难得回来看他一眼。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他几乎像个无父无母的孤儿,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怎么可能不“仁弱”呢?

围绕废立太子的问题,刘邦跟吕后及功臣集团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博弈。最后,刘盈得张良之计,请来了四大著名隐士——“ 商山四皓”。有一次,刘邦看见“四皓”随侍刘盈,不禁大吃一惊,说:“我聘请你们好几年了,你们却躲着我,现在为什么跟我儿子交往呢?”“ 四皓”说:“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