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对美德的破坏力最大。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夺位,为唐王朝开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头。当他选择接班人时,也不得不面临众皇子争位的难题。
李世民的继承人,原本没有什么好争的。嫡长子李承乾,8岁就被立为太子,名正且言顺。而且李承乾自幼受名师教育,“性聪敏,太宗甚爱之”,为了培养他,唐太宗办理公事时常让他旁听,并随时考问他,“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唐太宗对他很满意,也很放心,每次外出巡视时,“常令居守监国”,也就是说,让太子代行皇帝职权。李承乾做太子时就会办皇帝的事,还怕将来做不好皇帝吗?
但是,皇帝家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太好,喜欢玩乐几乎是一定会有的毛病,李承乾也不例外,“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但他身边有师傅们管着,又害怕父亲知道,只敢偷偷地搞些小动作,表面还是一副“好孩子”的模样,“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师傅或臣僚规劝他时,他从不狡辩,总是规规矩矩地坐着,一脸正经,“引咎自责”,他的口才极佳,往往声情并茂,讲得入情入理,弄得规劝者们觉得他太懂道理了、检讨太深刻了,怀疑自己是不是多嘴了,反倒劝他不要过于自责。
客观上说,小孩子贪玩乃是天性,但皇家的规矩极严,一言一行都有规范,一举一动都有法度,实在不是小孩子的天堂。李承乾偶有违规,也在情理之中。他真正称得上过失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曾和身边的侍从偷了百姓一头牛,在野外搞烧烤;二是爱上了一个男宠。
唐太宗盛怒之下,杀掉了这个男宠以及几个经常陪李承乾玩乐的人,又赏赐东宫官员于志宁、孔颖达等,让他们对皇太子严格要求,多加规谏,并说:“我18 岁尚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即位以来尤有过失,皇太子生于深宫,不明世事,不犯错才怪!”
但李承乾的上述过错还不至于让他失去太子之位,他真正的麻烦在于不幸染上了“足疾”,久治不愈,“不良于行”。于是,他是否适合当皇帝开始受到质疑。天子君临天下,需要讲究威仪,走路一跛一跛的,难免让臣下产生轻视心理。其他皇子的心眼儿也活动起来,有了取代太子的想法。皇子中魏王李泰的呼声最高,晋王李治也被很多人看好,两人都是嫡皇子,一旦李承乾失位,两人都有继承资格。
李承乾担心失位,时怀忧惧。假设他明智的话,应该努力表现,用高尚的品格和杰出的表现证明自己“身残志坚”,从而赢得大家的信赖。但他的做法却是用不体面的手段诋毁他的对手李泰,据说还曾派刺客刺杀李泰。他还经常在人前讲一些怪话,例如,“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但他这样乱说乱动只会增加他的过错,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后来,齐王李祐谋反时,李承乾私下里对纥干承基等人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及耳,岂与齐州等?”意思是说:我这里离皇上的寝宫只有二十步,想谋反的话太方便了,哪用得着像李祐那么麻烦!不料纥干承基真的跟李祐有来往,被捕后将李承乾的话供出来,唐太宗大怒,将李承乾废为庶人。
太子之位空缺,谁来继任?岑文本、刘洎等众多朝臣劝李世民立李泰为太子,但长孙无忌等人却推荐李治。李泰和李治身边都集结了一股势力,让唐太宗很为难。
李泰颇聪明,结交了不少文人学士,名声很好,自认为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便极力向父皇献殷勤。一日,李泰入宫问候父皇,李世民表示有意立他为太子。李泰又惊又喜,扑到李世民怀里说:“我今天才算开始给您做儿子,这是我新生的一天。我的儿子很无能且又霸道,您去世后我一定杀死他,把皇位传给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