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无法自立,就会变成一颗棋子

 

现今的日本艺廊,很难让他们支付制作费,这些艺廊就像精品店一样,不只不愿意负担成本,作品制作费靠艺术家自掏腰包,卖出去还得对分,而且还是寄卖制,这样对艺术家来说风险太大吧?

艺廊业者的工作就是全世界到处旅行,认识名人,在派对上交换新情报,“你的作品我有帮你推销啦!”成就艺廊业者独尝甜头的生活形态,不会令人很不甘心吗?

我以前认为,艺术家跟艺廊业者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业界显然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这样,艺术家的地位比较低,我也非常能够理解。对艺廊来说,艺术家不过是一颗棋子。因为就算失败,对艺廊来说也无关痛痒。但是,我觉得艺术家若甘于这种情况,可能无法长久创作下去。

就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圈,从律师介入之后,演员的酬劳才开始提升一样,我觉得有经纪人来主张自己的立场是必要的,不希望年轻艺术家成为艺廊刀俎下的鱼肉。

像我这种,自己投入资金的艺术家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担心失败太大会导致无法长久创作,所以累积了包含媒体应对等许多经纪技巧;也学会了如何交涉,说服客户投资艺术家。

时代改变,美术界也变大了,今后必须更努力寻找在展览会上能让大家感到幸福的目标才行。所以对艺术家来说,与艺廊业者之间的麻烦是避不掉的,我曾经因为自己的眼光越来越挑剔,对于制作人偶作品的技术要求增多,花掉了比预设的卖价还高的费用,因而与出资的国外艺廊有过争执:“你一开始不是说三百万日元可以做的吗?为什么制作费变成十倍,三千万?售价一千万,制作费三百万,你拿三百万,艺廊拿三百万。明明帮你规划了可以完成的结构,你为什么会花了三千万……”

如果是一般生意的话,艺廊的说法一点也没错,但对以超越时空为目的的艺术家工作来说,出现这种破天荒插曲是无法避免的。“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凭自己的判断、为自己负责,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我得到了这样惨痛的教训。

总之,艺术的价值是无法光用一般商业结构去衡量的。虽然有很多工作是因为艺廊说“我帮你出制作费”而做到的,但是如果太依赖这种方式,一旦艺廊停止了经济援助,就会无法继续创作作品,所以这点还是必须掌控在自己手中。

虽然也有那种艺术家骗了艺廊,害艺廊倒闭,自己却存活下来的例子,但因为不喜欢那样,所以我就将自己的工作室登记成为法人公司了。

本来三千万可以做的东西,万一花了两亿时,如果不自己建立可以支付两亿的架构,将会导致无法继续制作让顾客开心的“世上唯一的东西”,最后只能做一些跟其他作品没什么两样的东西。

我在跟LV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所谓的品牌生意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一群精英,要一网打尽各种充满欲望的人,跟他们做生意,然后让绝大多数的人感到幸福,这是多么厉害的事情。

连品牌生意都不是高效率的生意了,更别说艺术是效率多么差的生意!既然知道,如果不绞尽脑汁,就无法持续性地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不能拿没钱当借口我跟LV以村上图腾(Murakami Monogram)为首的合作,似乎为“品牌与艺术的结合是件好事”开启了一扇门。

二○○六年,我去巴黎香榭丽舍大道LV本店,那里刚花了很多钱做了大规模的翻修。看到以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为首、一些我尊敬的艺术家,跟LV合作,负责店内的设计,将LV设定为现代的皇室贵族。

我赞成在大客户下面制作作品,因为“艺术家跟时尚品牌合作”这件事,应该是扮演坏人的角色,故意破坏行规的行动。所以我才会毫不犹豫地抛下羞耻心与LV合作,并做出了成果。

但是,欧美本地的艺术家们,并不把这件事情评定为“艺术的脉络”。

我知道他们的态度是:“村上,混得很好嘛,令人羡慕啊!”、“就算跟名牌合作,村上身为艺术家的地位并没有被降低,反而在拍卖会上价格创新高。跟LV合作,艺术家的地位是可以被提升。我也来试试看!”我只是制造了一个诡辩给艺术家,来掩盖他们欠缺金钱的事实。

既然大家觉得羡慕,那应该可以称得上是成功。但如果实际上大家都开始这么做,“哇!大家都不是在做‘明知故犯’的艺术,而是真的想要钱才这么做的吧!”这样就会让人有点不敢领教了。

我曾去过一个在巴黎小皇宫美术馆举行的派对,有一位叫瓦妮莎·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的现代美术艺术家,发表过“只有五十个真人裸女排列在一起”的作品,她有一个作品就是“真人裸女的集合”。这种作品的确非常适合派对,但那些裸身的女孩子们看来都很害羞,整个场景几乎像是“漫画的贵族世界”那样的情况了。

另外还有“闻艺术家的屁股付钱”像这种讽刺性的现代美术作品或是麦卡锡(Paul McCarthy)一个名为“画家”(painter)的录像带作品,可以说都是将那样的世界实际呈现在眼前。

比起作品或漫画,现实要更为露骨。美术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议,也有为了收藏越做越不赚钱,即使用昂贵的素材,委托昂贵的职人,但有钱人就是想要一个“世上唯一,没有见过的东西”,所以很难让他满足。如果要一直满足他们的欲望,不知不觉之间可能会因为材料费或制作费而破产。

过去,《星际大战》流行的时候,东映电影公司拍了一部电影叫《来自宇宙的讯息》。用日本钢丝特效进行特效摄影,听说花了好几亿,但跟《星际大战》比起来,一点都不好看。

“只要有钱就办得到”,当时东映的人不断地对媒体这么说,他们说只要有钱,也能拍得出《星际大战》。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真的是这样吗?但是我想答案是一半一半。

像是《世界末日》或《世界大战》等电影,几乎没什么内容又无聊,但是花了很多钱,还有特效、音效等,就好像要把所有有趣的东西让你一次看个够。

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也是因为存够了钱,才有办法重拍《星际大战》。但是东映的《来自宇宙的讯息》在海外完全不卖座,明明是花了当时所能想象的最大预算下去拍的作品。只是,是不是大家都想加入这种包括金钱运用等都要硬碰硬的现实竞争世界?事实上并不见得,日本人更不用说。

不需要太用功,有一搭没一搭地打着工,偶尔有作品参加一下公开招募的展览,快乐地过日子,也许这才是日本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年轻人实际的状况吧!

看越多留言板或博客越会发现,这些人都没有提到自己的作品。“你的摊位在哪里?咦?那很近啊,我们会场见吧!”、“今天总算是碰到了。奇怪,评审怎么一直都没来啊?”这些家伙只关心会场见不见得到其他人、抱怨评审而已啊!

也许很多人光这样,就过得很开心吧……

在日本的企业或制作公司,制作作品也变得像社会主义一样,与高质量的成品相比,设计费相对之下被压得非常便宜。对于知道开发费有多么贵的我而言,会觉得靠削减人事费用而成立的日本企业,应该采取一些能够让制作潜力更加开花结果的经营策略。

由于日本的美术教育异常执著在素描上,所以现代的日本艺术家整体来说变得比较会画画;也就是说,日本应该倚赖的资产是技术,欧美应该倚赖的资产是创意。日本因为有技术,所以已经有制作物美价廉的商品当基础,我觉得未来应该着眼在这一点上。

我虽然反对大家盲目地说“日本很棒”,但是却觉得应该注重日本的特色,好好地运用才对。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