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尽雅俗(1)

 

我们今天经常说“五彩缤纷”、“五彩斑斓”这样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些事物颜色丰富、非常好看,那么“五彩”是从何而来的呢?

五彩是元代后期创烧的,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康熙时期的五彩冠绝一时,为世人所重。究其原因,固然与彩料精研、出色绚丽有关,更胜在其画法独特,均令后世难以望其项背。诚如《陶雅·卷上》所评:“康熙彩之颜料,因非后世所常有。论其画手高妙,不但官窑器皿,髣髴王恽,即平常客货,亦莫不出神入化,波澜老成。”这个宝物叫“康熙五彩贵妃醉酒棒槌瓶”。瓶为棒槌形,盘口,束颈,折肩直筒腹,浅圈足。通体绘五彩贵妃醉酒图,描绘厅堂内杨玉环醉酒而舞,身边近侍前后相随,绘画精细,色彩艳丽,实为康熙五彩器物的代表。

我想,对京剧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梅兰芳先生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这个瓶子上面画的就是这个场面,这个画于300多年前。我们知道,京剧从徽班进京开始算,只有200多年,也就是说,在这之前,“贵妃醉酒”这个故事就已经以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画在瓷器上了。今天我们对“贵妃醉酒”的大致了解,还是认为这个剧目表现的是一种很美的状态,梅兰芳把贵妃喝醉的神态通过戏剧表现的形式(包括唱段),全部表达了出来。但是在梅先生改编京剧《贵妃醉酒》之前,“贵妃醉酒”在历史上并不是以一种优美状态表现的。实际上,贵妃醉酒本身是一个酒后失态,跟我们今天被交警抓着差不多。为什么失态呢?因为杨贵妃有点儿吃醋,本来是跟唐明皇约好了,唐明皇临时改变主意,临幸了别人,她就喝得酩酊大醉。这在历史上不算一个正面形象,所以在文学中对她的描述都不太正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个瓶子上看出来。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时,忽然发现它跟今天有些许的不同,那就是文化中的变化。我们从这一段京剧的改编当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个文化的差异。了解这种变化,对判定一个文物是有极大好处的。杨贵妃的故事,作为一个千古的爱情故事,在文学表达上,除了诗歌、过去的戏剧以及今天的电影、电视剧,都有很多描述,但是能够准确地把贵妃醉酒的状态描述在一件瓷器上,却不多见。它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画片,我们常见的画片,都是吉祥图案,这种醉态显然不是吉祥图案。我这么多年碰到的用这样一种形式表现杨贵妃醉酒情节的还就此一只,所以这件文物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么漂亮的一个瓶子,为什么会起名“棒槌瓶”呢?我们通常说的“棒槌”,意思是说这个人一窍不通、纯外行。其实“棒槌”有很多层意思。东北有一句常说的话“给你个萝卜就当棒槌”,什么意思呢?萝卜和人参长得非常像,人参个头小点儿,萝卜个头大点儿,那么这个时候的“棒槌”指的就是人参,意思是说我给你萝卜,你就把它当人参,当一个好东西了,这是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就是在京剧行,一说这个人是“棒槌”,就有“外行”的意思。再有就是过去南方人在水边洗衣服时用来捶打衣服的那个工具,也叫棒槌。这个瓶子跟人参、外行等无关,那么显然是跟洗衣服的棒槌有关,取自其外形。

这种造型是康熙时期创造的,属于康熙一朝独有,以至于到康熙晚期就开始急剧减少。光绪年间,重新崇尚它的祖上康熙时期,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模仿,但那个时候的模仿跟康熙时期的造型还是有一点区别,这个区别就体现在康熙的瓶子非常硬,是折肩。我们都清楚,康熙皇帝是幼年登基,他做皇帝的时候,清朝的江山并不稳固。本篇的主题就是康熙时期的五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