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雪覆狰狞(3)

萧错点头,接着又说:“这就是藏地佛像与汉地佛像截然不同之处,你们看,嘎乌盒内置的释迦牟尼像虽然微小,但佛像身上水波衣纹,却整齐流畅。这种造型风格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当初画师在为释迦牟尼佛画像时,佛祖威严的光芒使画师不敢直视,只好通过水面的倒影来绘画,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衣纹,就被塑造成水波涟漪纹。由此可见,这不是西藏本土佛像,应归属于印度佛像艺术的早期作品,年代约为公元7-8世纪左右。这尊佛像工艺精美,但它体形微小,作为贡品可能性不大。所以我推断,是古印度工匠专门为某位高僧或贵族精心打造的。”

何晓筝立刻面露鄙夷,朝猴渣冷笑几声。刚才还以为自己惹了嘴祸,不敢再拼嘴插言的猴渣,听完萧错的话,立刻一拍桌子,说:“这不可能,这嘎乌盒已经具有典型藏地风格,应该出自尼泊尔工匠之手,这一点,我可以拿我爷爷猴瞎子一世英名和你们赌。”

猴渣所质疑的观点,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直击老嘎乌的神秘要害。看来,不争出个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物转星移那才有鬼。

【2】

按某些史料的说法,嘎乌盒的事情是这样的,由于藏地佛教是外来宗教,藏地本土佛像10世纪以前的较少。公元14-16世纪,西藏的佛像风格已逐步地成熟,到了15世纪,西藏的造像艺术、工艺达到了高峰。元代、明代西藏与内地的关系比较密切,元代西藏的造像与佛饰接近蒙古人;明代的西藏造佛从整体看显得粗犷而厚实。

所以,萧错并不否认猴渣对嘎乌盒的质疑:“这件嘎乌是不同时期合成的,先是内置释迦牟尼像在印度造成,而后入藏,再由尼泊尔工匠加以佛龛,才构成的嘎乌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