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元军进入郢州,攻克沙洋和新城两城。十二月,伯颜攻打阳逻堡。据守该地的南宋夏贵竟弃堡而逃回庐州。阳逻堡乃长江渡江之要冲,至此,元军终于突破长江之线了。
《十八史略》只写到南宋灭亡的“崖山之役”(1279年)。因此,元的第一次远征日本包含在其中,第二次远征(1280年)则为其后的事。
现在把话头拉回大陆。
发生在派遣远征日本军前一年至元十年(1274年)的襄阳之战,可以说是宋元对决的关键战。依据南宋元号,这一年是咸淳九年。理宗于九年前死亡,由于未有嗣子,因而由胞弟荣王之子赵琪即位。就血缘关系而言,这个被称为度宗的皇帝是最接近的;然而就人物而论,这位皇帝颇有问题,实在称不上英明。
“皇族中并不是没有更优秀的人,面对蒙古即将南下,我们期待的是英主。”大臣中有人以此理由表示反对,贾似道却断然驳斥之:“由血统最接近的人即位,是天经地义之事!”
对贾似道而言,不甚英明的皇帝比较容易驾驭。度宗知道自己被选为皇嗣的经过,因而对贾似道非常感恩。贾似道的独裁体制可以说即将建立起来。
襄阳频频派遣使者到朝廷请求援兵。然而贾似道却不发一兵一卒,因为根据他的判断,要想在襄阳阻止蒙古军南下是不可能的事。
“要阻止,就要在长江之线阻止。”这是贾似道的想法。与其派援兵到毫无希望的襄阳,不如加强长江一线的防备。由于杭州接近长江之线,他因而上书建议暂时迁都僻地。想不到向来对宰相言听计从的度宗,对迁都案却不予采纳。
朕好不容易就皇位,成为这所宫殿之主,为什么要迁到偏僻的乡下呢?――他既不答应迁都,也不派遣援军到襄阳。
我当时还是应该选英明一点的皇族才对。――事隔十年,贾似道这个时候才后悔自己当时挑了错误的人选。
襄阳孤立无援的状态足足持续了五年之久。这是因为隔着汉水、位在北岸的樊城,与南岸大基地襄阳连成一线,联合抵御元军之攻击的缘故。南宋军极为善战,连元将军张弘范都在樊城包围战时中流箭而手肘负伤。
“樊城与襄阳隔着汉水相互取得联系,在这个情形之下,要击溃敌人是相当困难的事。如果在汉水阻断两城的联络,较小的樊城一定能先攻陷。一旦攻陷樊城,襄阳不是如同囊中物吗?”用布裹着手肘的张弘范,对总司令兀术如此进言。
“好,我们就放胆把大军放在汉水上试试看。”兀术接纳了这个进言。
一旦攻打樊城,南岸的襄阳就会立刻派出援军;反之,对襄阳加以压迫,北岸樊城的援军便渡河前来。宋军如此地联系作战,使得元军焦头烂额。
由于视水战为畏途,元军向来坐视南宋军利用汉水互通声息的状态。蒙古军确实不擅长打水战。但元军中已增加不少汉族将兵。倘若大胆地派出大量兵船到汉水之上,与南宋军放手一搏,僵持不下的战局或许有打开的可能。兀术下了这个决心。他是远征越南的兀良合台的儿子。
元军封锁水面的结果,樊城果然被攻陷。这是1273年正月的事。樊城守将张汉英壮烈阵亡。
“我生为宋臣,死后当然也要做宋鬼!”都统制范天顺仰天长啸后,自缢身亡。牛富、王福等樊城干部,全都于力战后投身火海完节。
樊城被攻陷后,得不到来自南方援军的襄阳,显然已无力支撑多久。“樊城只是个小城,这里的情形却不一样……”襄阳总司令吕文焕如此呢喃。樊城可以说是支城,大部分住民都疏散到郊外,城内只有军队而已。但襄阳是个大都市,城内有许多住民。
对蒙古的彻底抗战,必须要知道会遭受彻底的报复。这将使无数的无辜市民丧命。
世祖忽必烈“诏谕文”适时送达。
尔等拒守孤城,于今五年。宣力尔主,固其宜乎,然,势穷援绝,其数万生灵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