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而为帝(3)

“拥立什么人,这还需要考虑吗?”

“说的也是。我们拥立的对象当然是殿前军都点检。”

都点检乃总司令官之谓,当时居这个职位的是一个名叫赵匡胤的人。

后来被称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出生于武门之家,他的父亲赵弘殷是仕于后唐庄宗的武将。在军营内出生的赵匡胤也在军营内长大,习惯于军中的气息。对军人而言,他是最了解他们又值得信赖的人。柴荣任命赵匡胤为精强殿前军最高指挥官,当然也是因为他极有才能的缘故。

后周世宗柴荣去世,是进兵扬州迫使南唐屈服的翌年(公元959年)。

敌人当然不会对皇帝去世正值服丧期间的后周松手,他们趁这个机会,发动猛烈攻势。被后周打得无路可逃的北方小政权北汉,与更北方的超级大国辽联手反攻,入侵到后周国境。于是,后周下达了全国动员令。

拥立新帝……

值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将兵们更加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能委诸幼帝之手。唯有在强大的指导力之下,打仗才有获胜的希望。为打胜仗,国家需要有力的皇帝。此处再度说明,这是朱子所强调的忠诚心诞生之前的特异时代。

一向擅长做事先布置的冯道,已于数年前去世。

“哥哥,请快下决心吧!这已是自然趋势,不是我们所能抗拒的。”弟弟赵匡义极力怂恿担任殿前军都点检的哥哥赵匡胤就帝位。

“将军此时由幼帝处接受禅让,没人会表示不满的。这已是时代的趋势,顺着时代趋势适时而起,这是有识者应为之举。”参谋赵普也如此说。做事务实的赵普,向来不善议论,是沉默寡言型的人。

“则平(赵普字)今天难得如此雄辩,和平时判若两人喔!”赵匡胤道。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两次遭遇重要关头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会不判若两人呢?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紧要关头……”赵普回答。

“我知道了……情势既然如此,我也不想逃避自己的命运。但既然要创建新国,我不希望它和过去的一些国家一样,只维持了一两代就灭亡了。这是我之所以不想采取主动的理由。”赵匡胤对着弟弟和参谋说。

“不想采取主动的意思是……”赵匡义问道。

“我不希望我创建的国家受到任何人的牵制。”

“成为皇帝后,怎么会受别人的牵制呢?”参谋道。

“要接受禅让,自然必须得到其他军政领袖的同意才行。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牵制。”

“那应该怎样呢?”

“我要在诸将拥立下就帝位,也就是说,我是‘被迫’成为皇帝的。”

“哦……我知道了……”赵匡义和赵普异口同声地说。

不愿意在欠诸将人情的情形下成为皇帝,反而要使诸将感恩于皇帝――原来这是赵匡胤的想法。

我是因为你们再三恳求才就帝位的,因此,我要做的事情绝不受你们的干涉。

为有效实现长期政权的构想,在立场上非绝对有利不可。为了这个目的,形式上的拥立无济于事,一定要有实质上的拥立。

“我要你们弄清楚这一点。我不希望人们认为帝位是我去追求得到的。”赵匡胤特别叮嘱了这段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