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诸将拥立下就帝位,也就是说,我是‘被迫’成为皇帝的。”不愿意在欠诸将人情的情形下成为皇帝,反而要使诸将感恩于皇帝――原来这是赵匡胤的想法。
论及五代历史,冯道是不可不提的一位人物。
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冯道出任宰相之事,已如前述。冯道是景城(在河北省)人,在庄宗李存勖时代不过是个翰林学士。从唐末起,以幽州节度使属官的身份,主管地方行政事务。他是个优秀的行政专家,才华为明宗所赏识。
五代王朝中,冯道未以宰相身份出仕的只有朱全忠的后梁。
后唐灭亡后,宰相冯道继续留任为石敬瑭之后晋的宰相。后晋因违约,在开封为契丹族的辽占领后,他受邀成为辽的重臣。辽北归之际,他也与之同行,但在得知刘知远建立后汉时,他又重返中原出仕于其下。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时,冯道经过活动,又成为后周的宰相。
他前后出仕于包含辽在内的五朝八姓十一君之下。
属吏尚可原谅,而贵为宰相者却出仕五朝,此乃荒谬绝伦之事。此等毫无节操之徒,令人不齿。
后世史家对冯道的批判甚为严厉。有人甚至拿出“忠臣不仕二君”的论调,彻底批判他。
然而当时的人对冯道却非常称赞。他有本事压抑武将出身、脾气暴躁的皇帝们,在政治上引入儒教伦理,并于乱世享受天寿,被誉为时代伟人。因冯道而生活获得改善的庶民,甚至视他如“救世主”。
批判冯道毫无节操的论点,主要基于下一个时代――宋之儒学,尤其是朱子学的观点。
五代时期,人们还没有“节操”这等古板的观念。说到不仕二朝,一个王朝的平均寿命不过十年,为不过是比军阀像样一点的五代王朝死心塌地尽忠,岂不是一件滑稽的事?
人民深受涂炭之苦,政府应以拯救这样的人民为当务之急才对。
据说,辽占领开封城时,太宗耶律德光曾经有意准许部下契丹族的将兵任意掠夺,作为对部下的犒赏。冯道知道此事后,立即对太宗面奏道:“纵使如来佛在世,也无法拯救人民。现在能拯救人民的,唯皇上一人。”
结果,太宗下令禁止对人民进行掠夺。
把一个契丹族皇帝捧得高过菩萨,这也成了后世史家诘难他的原因之一。但冯道亦非妄言,能撤回许可掠夺之议的,唯有皇帝一人。
遵奉朱子学理念的忠诚之士,于亡国之际,或许会以身殉国;被敌人攻打时,也只有彻底抗战一途。其结果是,国土自然荒废,人民被迫在战火中四处流离。如果每一王朝灭亡时,都重复着同样的局面,经过五度王朝的兴亡交替后,中原人民岂不是全都死光了吗?
王朝交替之际,政治家以避免流血为首要任务――这样的想法应该也能成立。《孟子》中有一句话:社稷为重,君为轻。
社乃土地之神,稷则为谷物之神,社安民而稷养民。人民平安而有东西吃乃至要条件;相比之下,君主的重要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明代一个名叫李卓吾的思想家,引用《孟子》的这句话,为冯道辩护。不过,他也特别说明,冯道的行为唯有于五代那样的混乱时期才能获得肯定。
五代确实不是正常的时代。冯道也在他有名的自传中作如下的叙述:
未能为君王统一天下,平定八方,此为本人最引以为憾之事,吾以未能报答天地大恩而惭愧。
被指责为恬不知耻的冯道,却以未能统一中国而引以为憾。出仕五朝的最终目的在于统一天下,在这个目的之下,不必以一个王朝或一名君主为重――冯道似乎做如是想。
现在且把视线从中原移至地方。
中原为“五代”,而地方则为“十国”。十国指的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闵、南平、北汉。这十国并非同时并存,吴灭亡后成为南唐,前蜀灭亡后成为后蜀。以皇帝或王自称的都是节度使出身的人,或者是取而代之的实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