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为你办了件好事,你又不可能及时付钱报答,当你后来送给他自认为能够表达自己心意的赏金时,他会礼貌而又坚定地拒绝。他会说,为了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接受你的物品,是有损五德的;你如果坚持让他接受,他就会说是你错看了他,贬低了他。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意味着,他对你给予的希望因为小数目的酬谢而破灭了,像奥利佛·特威斯特(Oliver Twist)那样,他是“想要得更多”。然而,也可能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暗示你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根据你的能力送给他更想要的东西,倘若现在收下你的赏金,以后就不好张口了,因此,他更愿意把事情搁下,直到他有了最好动作地再说。
假如中国人谈到自己利益时都这样谨慎,那么,按照一般人害怕得罪人的心理,谈到别人时就更加谨慎了,特别是可能引起麻烦的时候。中国人喜欢聊闲天,但是他们又能凭直觉辨别出不宜交流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涉及到外国人时,他们会守口如瓶。在多数场合下,周围表情呆滞的人们指给我们“要点”,在我们对待他人的行为中会带来一些变化。然而,除非他们清楚地看出这样做会产生有利于他们的结果,他们会受到保护,不冒危险,否则的话,他们缄默的本能将会生效,我们的朋友会保持难以测知的沉默。
最有趣的事是观察中国人怎样下决心把坏消息努力暗示给别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应坦诚、无误地传达消息,然而事实上却离题很远。常见的是,以转弯抹角、迂回曲折的方式,隐晦地暗示这是一件不能、也不可告人的事情。我们的报信者不安地四下窥视,好像担心有一个间谍隐藏在附近。他压低声音,神秘地耳语,举起一只手的三个指头,含混地暗指没说出的那个人,但从手势上看出他说的是某家的老三。他含糊地议论一番,透露了事情的严重性,可就在即将说出事情紧要处时,突出夏然而止,隐匿了赖以作出判断的根据,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好像在说:“现在,你明白了,不是吗”而在全过程中,可怜的不开窍的外国人什么也没明白,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明白的。事情说到这份儿上,“报信人”(这样称呼是有误的)就像开始一样,又把你丢在茫然无知的浑噩之中,不必奇怪,有一天他又会暗示你说:他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