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字:假名

假名,也写作假字。把汉字作为“真字”,由汉字派生出来的表音文字是“假字”。《古事记》《日本书纪》始用汉字的字音记录口耳相传的歌谣,例如“夜久毛多都”,单纯取其音,不可以望文生义。其实,这本来是中国译印度佛经的法子。用音不用义,一字一音,这些表音汉字被称作“真假名(万叶假名) ”。后来用草书写真假名,笔画极为简化,大概在平安时代初期(9世纪前半),四十七个真假名的草体被定型,产生了“平假名”。“片假名”则是把汉字大卸八块,取其一部分,定为表音符号。传说平假名出自弘法大师空海(774—835)之手,片假名的作者是吉备真备(695—775),他们都曾到唐朝留学。平安时代男人使用汉字,平假名是“女人的文字”,《源氏物语》的作者是女流之辈,用平假名书写。

假名虽然便利,却不能全用它来写文章,原因之一是日语里同音异义的词语非常多。荻生徂徕有一本著作,叫《译文筌蹄》,是写汉文、作汉诗的参考书,据说现在也非常实用。他认为传统训读不合理,例如,误、谬、错、讹、愆、过、失,都读一个音,抹杀了文字的微妙区别。汉字文章里夹杂假名,或者假名文章里夹杂汉字,古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行文方式,汉字与假名适度相杂,应该说是二次大战后的产物。如今年轻人不爱用汉字,但给他满纸的假名读,恐怕也不知所云。

读中国书,汉字好似秦砖汉瓦,一个挨一个,码成了万里长城。又像走进青纱帐,密不透风,读得人昏头胀脑。读日本书,汉字后头跟着假名,虽然有一点豁牙露齿的感觉,但又像寻山溪而行,忽缓忽急,不时有歇脚处,读起来比较轻松。把日本小说译成中文,字数上大大缩水,即因为去掉了拖泥带水的假名。“山上开着樱花”,变作日文,汉字假名混着写,大概占稿纸十个格,若全用假名写出来,又多占三个格。文章用一串串假名,且频频改行,就可能是蒙骗稿费。文章高手讲究汉字和假名的搭配,张弛有致,疏密相宜。

用电脑写作常遇见没有字,为遣词造句犯难,这时更觉得日本语文有假名可用,甚便也。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