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与收入之间的秘密

在进行投资时往往都不能脱离开社会当时的热点,更不能和热点背道而驰。同时,任何评价投资价值的标准也必须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来个性化改造。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保持客观的头脑和判断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好的投资机会。

我买的“珍珠玛瑙河”边的房子是期房,要到2003年的春天才可以入住。

买下了这套房产后,我很开心,每天都苦口婆心地劝身边的朋友跟我一起去买那里的房子。估计祥林嫂见了我都得头疼—她还没张嘴说她家孩子被狼吃掉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跟她介绍“兴隆家园”了。

但是,大家总是异口同声地对我说:“太贵了!”顺带还会再加上一句:“你做会计真是可惜了啊,能把这个房子说得这么好,应该去做售楼员。”

可是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样,我觉得大家赚的钱都多到—或者房子都便宜到—能够用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去买一平方米的时候了,这还贵吗?这不是车或者别的,这可是房子呀。按当时流行的话说:这有可能是一位消费者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支出了。既然这样重量级的东西你们都能买得起—当然也得借助银行贷款—难道还贵吗?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目前国内的楼市价格水平。这肯定是远远没有我当年那会儿的便宜了。于是就会觉得我有一种过来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可我想表明的还是那个道理:投资的机会都是在随时变化的。这些选择也必须与时俱进。当年有当年的优势品种适合投资,但当下也有当下独特的机会。当年中国股市只在一千点上下徘徊的时候,肯定没多少人在炒股。一样的道理,现在的房价这么高了,也就没有人再炒房了。如果有一天投资什么都不是很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不是投资的好时期,那我们做什么?当然我们就得回归本源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或者开拓实体经济。关于这个,下面我会做相关的介绍。

回过头来说房子的问题。其实我当时这些朴素的想法,后来在一些公众媒体上得到了理论上的印证。房价收入比(housing price toincome ratio)这个概念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以北京为例,当时我们公司入职两年员工的平均年收入差不多六万元。我看中的房子是四千元一平,面积从八十平到一百五十平都有,就以八十平为例吧,一套房子全价为三十二万元。这样算下来的话,房价收入比就是5.3(三十二万除以年收入六万)。这样的比例,我觉得应该说还是很健康的。

国内目前流行四至六倍的说法,据考证是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专家黑马先生(Andrew Hamer)在进行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研究时,提出的一个世界银行认为“比较理想”的比例。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不同国家房价收入比的离散程度相当大。1998年对九十六个国家的统计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的房价收入比区间为0.8—30,平均值为8.4,中位数为6.4。1998年,与北京同期平均家庭收入水平相当的十二个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为2.1—20,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9和8.1。这样比较起来,北京当年的房价收入比基本与这些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甚至是低的。(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2年4月11日)

另外我想很多人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房价收入比从来都不是一个群体的概念,而是一个个体的概念。就是说,你应该用这个比例来衡量你自己的购买能力,而不要去听别人来评价你所在区域的房子是不是贵。

此外,房价收入比还存在一个购房消费(或投资)倾向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愿意拿出多少比例的家庭收入去用于购房支出,而影响我们消费(或投资)倾向的因素就太多太复杂了。每个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习惯。我们东方人本来就很喜爱买房置地,购房支出比例高些非常正常。

可惜的是我当了祥林嫂很长时间,但最终也没有说服什么人跟我一起买房子。没办法,我只能自己买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到了记忆犹新的2003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