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如何做到理性消费(2)

专家指出,“购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独、身心受损和妄自菲薄的人,其典型表现是在进入超级市场后,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企图依靠疯狂采购来填补心灵的空虚,而现代的信用卡的结算方式更助长了病情的发展——因为患者已不能及时发现钱包早已被掏光。

因此,在购物者带着一大堆物品回家的同时,也带回了一笔可观的账目,这无疑会打击她的自尊心以及引起内心的恐慌。在这种情况下,购物狂患者为了安慰自己的心灵,往往又会前往商店采购。在这个封闭的怪圈里兜来兜去,最后的结局就是花光全部积蓄才罢休。

为什么疯狂购物

普通人偶尔的不理智冲动购物往往处于占便宜心理,在商店每次进行降价促销“欲购从速”的氛围中,人们常常会有不买就没占着便宜的心理,这常常是导致人们毫不犹豫地掏腰包的一个原因。

至于那些“购物狂”,专家的研究则认为他们大致有以下几种心理隐症: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在购物中以“名牌、精品、高价、孤品、极品”来间接为自己定位。心理学家分析说,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有自卑感,希望通过购物来发泄某种压抑的情绪,或是用这些外在的物质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结果,“他们只是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而物品一旦到手就失去了吸引他们的魅力”。

据相关研究表明,性压抑、嫉妒、紧张、劳累、孤独等都会导致人们无目的地购物。在这一消费群体看来,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去大肆采购一番,然后想尽办法把钱花光,心情也就好了”。似乎在不如意的时候,购物和大把地花钱是他们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和宣泄无奈的最佳方式。女性由于体育活动、抽烟喝酒很少,故心理补偿与发泄的渠道便多为购物。

购物有时为了消磨无聊的闲暇时间。人们在找不到文体活动场所之时,逛街购物无形中会成为业余生活中的一项较主要的内容,这是看来主动实为被动的复杂心理过程。

仅仅从个人心理来解释人们的疯狂购物是相当表面的,它还有着深刻的“消费主义”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专家认为设置在购物大厅中的广告及播放的画面音响等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正是这类东西对感官的强烈刺激,才使人们拎上大大小小的包匆匆奔向商店,然后满载而归,甚至不打开包装就直接束之高阁。

专家们进一步指出,在当前的商品社会中,人们从小就从电视广告里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享受,而“购物是享受”、“购物有益健康”。在其熏陶下,一些心理暗示严重的人在潜意识中接受这类说法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有了条件和实力后,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往往就难以收拾,可以说,商品对他们的诱惑几乎难以抗拒。

避免冲动消费的忠告:

1.不在生气的时候进行购物。

2.不在悲伤的时候进行购物。

3.不要为了留下印象而购物。

4.不要在怀旧的情绪中买东西。

5.别为赶时髦买东西。

6.不要把购物当成一种消遣。有许多漂亮的公园可以用于消磨时间。你可以去街道散步,或者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但是,不要把你的空闲时间用于逛商业街。购物时,应事先列一清单并严格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这样可以避免一时冲动而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