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马连良画传》一书终于完成了,从动笔到今天断断续续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当初以为2007年出版了传记《我的祖父马连良》,2009年又出版了大型画册《京剧大师马连良》,有这两本书为基础,编写一本“画传”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其实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我希望在“画传”中尽可能不重复当年“传记”的资料,能给读者一些新的内容,使之得到不同的感悟与启迪。于是我尽量避开“传记”中所走的生活轨迹,沿着我祖父的艺术发展道路来开掘,希望“画传”能够起到对“传记”有所补充的作用。但我毕竟不是京剧专业人士,写起来方知着实不易。查找新的资料不但费时耗力,而且收效甚微。个别内容不免与“传记”有雷同之处,望读者见谅。

其次,说到“画传”就不能不提及2009年出版的大型画册《京剧大师马连良》。三年多以前,我有编撰“画册”这一想法的时候,心里并不十分有底气。因为有关我祖父马连良先生的剧照、生活照在我手上只有二三百张,离出版一本大型画册所要求的照片数量相去甚远。经过了两年多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各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从世界各地共收集了两千余件有关马连良的艺术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内存”,使出版“画册”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为了能将这些难得一见的老照片与大家一起分享,于是决定从中挑选出近三百张有代表性的图片编写“画传”,相信它的出版能够满足广大读者和戏迷朋友们的需要。

在今年保利春拍的一次预展上,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的《砥柱铭》真迹,它给我的震撼与冲击力难以名状,使我真正地理解了收藏界人士常说的“过眼即是福”这句话的含义。当时我马上想到,经过我手有关祖父马连良的图片有两千多张,对于热爱京剧马派艺术的人来说,我的这种福分实在太大了,是这一张张颜色泛黄的老照片让我对祖父的艺术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我是幸运与幸福的,因为有太多的人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在编撰“画册”与“画传”的过程中,是他们让我从心里没底儿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竹在胸。否则,以我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一繁难而艰巨的工作的。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国著名的京剧专家刘乃崇、王家熙、马铁汉先生,是他们用几十年的心血收藏了这些无价“珍宝”,让我们能够有幸目睹大师当年的风采;京剧界的朋友肖润德、陈超、陈志明等,还有热心的戏迷朋友郭文英、高海滨、赵炜、李世强等人,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有些朋友至今还素未谋面。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纸短情长,书不尽言。如有疏漏之处,望方家谅之。另外,摄影者除了刘玉茗、张京虎先生外,书中许多历史照片的摄影者已无从考证。因此,未能予以署名,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今天能够将马连良的图片整理成书,我可以十分坦诚地说,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祖父本人。他小时候每次从广和楼走大队回富连成科班的路上,经常被前门大街一带照相馆的橱窗所吸引。里面有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名角剧照,他心想自己何时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成为科班“台柱子”之后,不断地将点心钱积攒起来。一天,与于连泉等几个要好的师兄弟从大队里溜了号,终于过了一把照相的瘾。

这种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超前意识,成为了他性格中闪光的亮点,与他日后在艺术方面的创作和追求有着天然的联系。就照相而言,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当时还比较因循守旧,自然也就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而他却对此情有独钟。想不到这一爱好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使我们看到了他对京剧事业的贡献,以及京剧历史发展与流变。十年浩劫后,尽管家中所存照片损失殆尽,由于热爱马连良及马派艺术的人多,存世的照片数量相对较大,因此我们才能有幸把这本《马连良画传》奉献给读者,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