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多次说他办教育的理由:"我在北洋水师学校,亲见旅顺大连为日本割去,青岛为德国人所夺走。当我到济公岛的时候,看见两个人,一个是英国兵,另一个是中国兵,英国兵身体魁梧,穿戴庄严,但中国兵则大不然,他穿的是一件灰色而破旧的军衣,胸前有一个'勇'字,面色憔悴,两肩齐耸,这两个兵相比较,实有天地之别,我当时感到羞耻和痛心。我自此受极大刺激,直至现在,还在我的脑海中回荡,我当时立志要改造我们中国人,但是我并非要训练陆军、海军,同外国周旋。我以为改造国民的方法,就是办教育。"
弘一法师当年执意出家,出家后竟后悔了,因为发现佛门原非净土,故想还俗。马一浮等朋友劝他说:"原先不赞成你出家,既已跨出了此步,就不要回头了。"弘一听劝,打消还俗的念头,终成一代高僧。
许春草对人说:"我信仰基督教,不是吃教,更不是信洋人,我是降汉不降曹,我是投降基督耶稣,不是和那些洋人妥协。"自从皈依基督,到86岁终年,无论大事小事,许都以耶稣的真理为指南,他的所有活动,贯串着一条十字架的红线。他喜欢把自己名字中的"草"字比作自己的一生。他说:"我天天背负三个十字架,一个是国家的、一个是教会的、另一个是家庭的十字架。"在这三个十字架的重压下,他有时有如耶稣基督走上各各他那样,心力交瘁,有时像以利亚在亚哈王追捕下,灰心失望。但他屡蹶屡起,终成圆满。
徐志摩与其元配夫人离异而与陆小曼结合,徐之好友,多贻书劝阻。其师梁任公亦以千言书致徐,力劝其悬崖勒马,免为世诟。梁启超在书中说:"呜呼,志摩!世间岂有圆满之宇宙?"徐意坚决,复书亦说:"呜呼,吾师!吾唯有于茫茫人海中求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李宗吾曾在四川任中学校长及省监学等职。有一年,省府派李为主试委员,李宗吾认真主持,学生多恨之。一天晚上,学生多人,手持木棒哑铃,把李宗吾拖出,痛打一顿,临走骂道:"你这狗东西,还主不主张严格考试?"李被人扶起,大声说:"只要打不死,依然要考。"后裹伤上堂,继续考试,学生不敢再抗,一律就试。
1930年初夏,冼星海在巴黎打工。他常常在巴黎音乐院大门口徘徊,倾听院墙内的弦歌琴音。一天傍晚,老板开恩准他提前下班,冼星海直奔马德里大街的音乐院。照例在大门盘桓时,冼星海忽然看见一个中国青年从里面走出来,他就走上前,不管对方听不听,作了一番自我介绍。此人正好是马思聪,马对这位"南国箫手"也早有耳闻,但没想到冼星海如此穷困潦倒。马思聪答应引冼星海见他的导师奥别多菲尔,冼自此如愿以偿音乐梦。
塞克孤僻怪异,而做事认真。他首次登台,在《父归》中饰演主角,而观众除本校学生外,只有一个厨子买票入场,大家都说只有一个观众,停演算了,塞克说:"演,就是为这一个观众演。"演出竟一举成功,厨师拿着泪水浸湿的手帕离开剧场,完全被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