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问题是个问题(3)

所以,李承鹏(还有郝洪军)的回答和解释,以及他们的“耐心”,都是很可笑,很犯傻的。什么叫“已经到了淡漠名气和稿费的年龄”?多少岁算啊?不是有人七老八十,还追名逐利吗?什么叫“根本不需要靠这种方法炒作自己”?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名气大得不得了啊?还有,什么叫“我们不是炒作不缺钱”?你有多少钱啊?你的钱既然多得用不完,怎么才捐十二万,还要开发票呀?你们说自己“只是在追求真相”,是“有责任的媒体人”,请问谁会相信,谁能证明啊?总之,李承鹏和郝洪军的所有解释,都是可以质疑的。就算记者不问,也保不住有别人问,有别人起疑。比方说,在网上发帖子等等。

于是,李承鹏和郝洪军就只好继续解释,这又会引出新的问题。他们呢,也就会陷入“质疑-解释-再质疑-再解释”的没完没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会出问题。因为当那记者提出那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无形中被设定和暗示为“嫌疑犯”了。只要接招,就等于自认了“嫌犯”身份。否则,你回答他干什么?

这就已经很窝囊,何况还要忍受反复解释的折磨,心里肯定发毛。事实上,需要反复解释,只能说明提问者要么弱智,要么阴险。如果他弱智,那么,你越解释,他越不信。如果他阴险,那么,你越解释,他越得意。而在公众看来,需要反复解释,却只能说明你自己有问题。否则,为什么不能一句话说清楚?结果,要么你发火,这就前功尽弃;要么你发虚,这就“越描越黑”。最后,你给公众的印象,就不但是个想出名和想发财的,还是个不老实和爱撒谎的,既贪婪,又虚伪。

说那问题是陷阱,道理就在这里。说李承鹏不是发飙是犯傻,道理也在这里。他正确的做法,是反问那记者:你提这问题的目的,是打算赚多少眼球,拉多少人气,领多少奖金?或者像我在北京台那样,宣布“拒绝回答愚蠢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问题愚蠢吗?愚蠢,因为问的是动机。动机有什么可问呢?难道李承鹏“动机不纯”,足坛就没问题,南勇就抓错了?应该问的,是事实,是道理,是逻辑。不过,他们如果只是客观地问动机,比如问李承鹏“为什么要打假扫黑”,或者问易中天“为什么要质疑余秋雨”,倒也罢了。 毕竟,一事当前,不问是非,先问动机,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即便不想回答,也会婉拒,不会“发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