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素书(25)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对待别人要宽容仁厚,对待自己则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自己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则要忠贞不渝地去实施。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有一次他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世上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成为人终身行为处事的标准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论语?卫灵公十五》)

孔子教育以仁为中心,如何行仁,那就是恕。如《论语?颜渊篇》中仲弓问仁,孔子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尽心篇》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孔子认为,对待别人要能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对人要理解、宽容。这样看来,儒家所提倡的“恕道”的外延基本上就是理解和宽容,以律己之心律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也就是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所谓的“材”,指的是有应变能力、有统筹规划能力、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所谓的“能”,是指执行能力很强、能够将规划贯彻、落实为具体行动的人。统筹全局,知人善用,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默契配合,就能实现整个大局的稳定与发展。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堪称慧眼,但却在一出祁山时犯下了难以弥补的错误——任用马谡为主将镇守街亭。马谡以为自己熟读兵书,不听王平的劝告在要道扎寨,却命全军在山上下寨,被魏军切断水源,全军覆没,致使街亭要道失陷,而阳平关危,致使孔明一出祁山不果,粮道既断,不得不退兵。马谡失街亭是三国后期一件大事,从此西蜀再无北伐能力,直接影响了当时形势,自此一役,蜀益弱,魏更强,蜀势已危。所以军国之争,用人乃生死大事,一步之差而满盘皆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