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去出口,经济将会怎样?(2)

事实上,出口/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衡量出口在一国经济中重要性的可靠指标。中国并不是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国家。2006年马来西亚的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100%,越南2007年的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超过90%,新加坡甚至达到了201%,中国香港与新加坡类似。显然,尽管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1甚至超过2,但我们很难得出结论认为马来西亚的出口部门可与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等量齐观,或者新加坡的出口部门是其国民经济的两倍。换句话说,假如马来西亚停止任何出口,那么其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会下降为0;同样,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不可能由正转负。因而,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出口依赖程度的合适指标。

要评估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就必须统一核算口径。当用一个比例表示贡献度时,分子通常是分母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度量口径不一致,出口中有些部分不构成国内生产总值。具体而言,出口数据中的两部分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扣除的。一是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部分,比如来料加工产业中的进口部件;二是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在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部分,比如有国内企业提供的原材料。扣除前一部分很好理解。后一部分之所以要扣除,是因为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它们也是不计入的。只有将其扣除,出口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才有可比性,并体现出不同出口结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差异。比如,当我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中国出口100万美元的服装只计入其中国内增加值部分,比如10万美元;而美国出口100万美元的软件,其中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内增加值可能高达7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同是出口100万美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大相径庭。这是关键点之一。

出口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如果从宏观经济景气周期来看,出口下降可能并不会对当前的经济增长构成重大挑战,因为出口商品中的增加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算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便出口在下降为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假设了“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假定出口下降不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其他引擎。这是个在长期里难以成立的苛刻假设。如果从长期经济增长来看,出口的长期萎靡必将会拖累消费、投资等其他部门的增长,并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技术进步。显然易见,如果没有出口,中国经济的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热门美剧《寻人密探》中有一个理论: 要了解一个失踪的人会去向何方,就要先了解他过去都经历过什么。中国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在2000—2001年的高科技泡沫之后,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此外,两者的波动方向有时也并不一致。在1990年、1997年出口增速加快,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却出现下滑;2007年出口增速下降,而经济增长仍处在上升通道,这意味着出口变动并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除历史数据外,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也很好地说明了问题。危机影响严重的时期,出口持续低迷与经济加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照。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出口下降;二季度经济复苏明显加快,增长%,出口降幅却增至。这一方面是由于内需尤其是投资的加快增长弥补了外需下降的空白;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出口的名义贡献度明显低于其实际贡献度。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一些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更高的经济体也在加速复苏,这进一步表明出口对这些经济体的实际贡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比如,2009年二季度韩国的增长率达10%,台湾增长更快。这些所谓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在出口萎靡的情况下都领先复苏,表明出口的重要性被普遍高估。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对外开放和出口部门的壮大密不可分,我们的经济成就是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环境中取得的。

经济学家似乎特别在意长短有度。198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德布鲁曾说过,经济学论文应该像女人的裙子一样,短要短到令人感到刺激,长要长到让人感到里面有些实质内容。写论文如此,做研究看问题同样如此。总体而言,跟随全球经济周期的下行,中国经济基本会有所趋冷,但这不会演化成一场灾难。

近10年来,“中国制造”为美国等地区提供大量廉价商品,同时将国际收支盈余借给了美国政府和消费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对中美双方而言,这种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危机同时显示,当出口显著下降时,我们能够通过扩大内需达到保增长和调节内外失衡结构的目标。鉴于实际的出口贡献度明显小于其名义贡献度,中国完全有能力逐步摆脱对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依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