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的增长寓言(1)

作为一个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大国,印度正在创造人类历史的神话。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印度的政治影响力不言而喻。在经济领域,中国、印度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料引擎而经常被相提并论。印度经济在最近10年里实现了8%左右的平均年增长率,这是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叹为观止的成就。在诸多大国中,印度经济增速多年来仅逊色于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印度与中国一样实现了率先复苏。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有着一流的统计体系,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被普遍认可的。在这一点上,印度明显领先于中国。

然而,对于这个雄心勃勃的近邻,我们了解多少呢?遗憾的是,在我们日益宽阔的国际视野里,印度似乎一直被挡在了“世界屋脊”之后。提起这个文明古国,多数人的记忆里还停留在《流浪者》等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电影的描述。即便是在今天,在不少人眼中,还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来改变对印度的印象。

去过印度的人仍然惊讶于其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城市外观的破旧,我们经常会见到挤到爆满的汽车或火车在缓慢地行驶。很多人强调,在印度旅行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旅店住宿和服务费十分昂贵,大街上随处可见懒散闲逛的年轻人。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印度巨人的泥足》,就生动地描述了这些令人沮丧的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相信经济增长率,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呢?下文首先来看看中印的经济模式有多不同,其次讨论中印模式谁的前景会更加光明,最后分析印度模式对于中国具有哪些重要的启示意义。

‖印度: 中国天然的参照系‖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就已习惯用“龙”和“象”来比喻中国与印度。对照迥异的两种发展模式,这种比喻的确很有意思——两者同为庞然大物,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在部分学者眼里,中印两国经济模式完全可以用传统和现代来区分。虽然这看起来似乎有些武断,甚至含有褒贬色彩,但却不能全盘否定其合理性。时下,印度经济学家习惯把自己的经济与“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联系在一起,如果参考一下统计数据,这似乎并不为过。摩根坍利的数据显示,目前服务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一半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的六成,而有形的制造业一直停滞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过,对于印度模式来说,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以软件、咨询业闻名于世的印度相当“内秀”,很难给人视觉上的冲击。

而中国的经济走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老路,“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也是需要花大力气才有望实现的远景。近年来中国服务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10年间上升不到2%,而制造业比重一直处在50%的高位且仍在攀升。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楼大厦使得中国看上去“一天一个样”;神形具备的“世界工厂”以低廉的“中国价格”打遍天下,关于“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是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中国”的感慨也非印度所能比拟。

在微观层面,中印两国经济运行的基础也存在显著差异。印度拥有历史悠久的私营经济部门,自1991年以来市场导向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私营企业的竞争力,并成为上市公司的绝对主体。近年来,主要大型上市私营公司均取得突出业绩。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早于印度10多年,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没有走上正轨,国有企业控制着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部门,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透明程度不等的各式“天花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