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习在先,立业在后(14)

古代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他虽有一嘴用兵之道,临阵时却溃不成军;现代人大多知道一些灭火的基本常识,但临阵时又有几人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而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呢?可见,要把理论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践是最重要的催化剂:要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要掌握游泳的本领,就要敢于“中流击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就必须反复进行实践。认识是在变革的实践中产生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分辛苦一分才”;“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都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人生在世,我们总会有所追求,为生活,为理想。追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空谈,更多的是需要你敢于实践,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永恒的真理。

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终点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译文】: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一天使用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

南怀瑾先生强调,对懒惰的痛恨,中西完全一致。中国的儒者常说“天道酬勤”,他们所谓的“勤”,不仅指勤于持家,还包括勤于治学,勤于修身、处事、立业等。孔子也要求他的学生勤勉地做世上之事,即“敏于事”。《圣经》上说:勤勉的人常在君王左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极端鄙视懒惰,他称懒惰为“撒旦的蒲团”,认为当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时,就会想入非非,进而做出不道德之事。因此,智者的任务就在于不让任何人懒惰。以南怀瑾先生的观点,一个人,天生两只手,就是要做事;生来一双脚,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嘴巴要讲话,都是天赋于人的本能。如果不用,人不就成为废物了吗?

其实,懒惰与贫穷还是孪生兄弟。因为懒惰,所以贫穷;因为贫穷,因此容易懒惰,它们互为因果。所以,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改变贫穷,必须舍弃懒惰,要能勤劳精进。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懒惰。一沾懒惰,富可变穷,穷或成恶,至无所不为。因此,对于“懒惰”一词,不可不深戒自儆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