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圆满自我,丰满人生(7)

彭际清是清朝乾隆年间人,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兵部尚书。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彭际清并没有走入仕途,而是立志学佛,度人于危难之中。他讲经说法,著书立说,从佛理上说,确实度了不少人。当然,这句禅语说要隐居,不敢再作度人妄想。这是他的谦虚之语。这也说明了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因而获得更多人的尊敬。

弘一法师非常赞同彭际清的这句禅语,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修佛参禅的日子里,他都是这样做的。他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从不骄傲,不以人师自居,对待前来请教的人一直都表现得谦逊、和善。

在檀林福林寺时,许多人因仰慕弘一法师的才学常到寺中拜见他,向他请教宗教、哲学上的问题,人前人后,他都表现得非常谦虚,半点也没有流露出骄傲自满的情绪,这让人们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是这样一个人。正因为他不好为人师,在他的极力推荐下,才使当时毫无名气的王粲为人所识,并成为建安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人。他早熟早慧,少年时代便博览群书,才思出众,笔下功夫不同凡响,因此,小小年纪便很有名声。当时人说王粲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一次,年轻的王粲与一位朋友同行时,见到路旁一块石碑,两人停下来将碑文读了一遍,又继续赶路了。走了一段路,这位朋友想验证一下王粲的记忆力,于是对王粲说:“先生刚刚看过的碑文,还记得吗?”王粲胸有成竹,马上背诵起来,竟然能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使朋友十分佩服。

13岁时,王粲来到长安,当时的长安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大军阀董卓将汉献帝与文武百官一起劫持到长安,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性情暴烈的董卓动辄杀人,搞得大臣们惶惶不安,人人自危。长安的流亡朝廷中,有一个著名学者叫蔡邕,人称蔡中郎。蔡邕博学多才,文章独步天下,而且生性随和,儒雅大方,慷慨好施,礼贤下士,是一个人心归向的大名士。尽管时局动荡不安,但蔡邕的府邸依然门庭若市,从早到晚上门求见和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以致门前的道路,常常被来访客人的车马所堵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