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群众性的代表意见是,洪秀全自知才能不及杨秀清,若不倚重,难成大业,所以不惜冒着大权旁落的危险,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
我以为,这种分析不无道理,但不全面,除此以外,应该还有三点原因。
洪秀全和杨秀清此时关系融洽,洪秀全完全信任杨秀清。他们在战火中同生共死,在危险中相互扶持,除了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应该还有着深厚的战友之情和兄弟之义。洪秀全承认杨秀清的天父代言权后,杨秀清就多次借天父下凡的机会,号召和要求太平军将士服从洪秀全的指挥和命令,实际上是在强化洪秀全的君主独尊地位。当然,杨秀清这么做,也许包含感激的成分,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洪秀全在太平天国无法取代的独尊地位。事实上,在转战突围的过程中发布的总动员令,以及到达永安后发布的诏书,都是洪秀全以最高决策者的身份执行的。所以,洪秀全对自己,对杨秀清的忠心,都有着足够的信心。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此时的洪秀全,主要是从革命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权力。太平天国虽然攻占了永安,但离推翻清王朝、另立新朝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起义成功与否,还是未知之数,岂容他为了遥远的权力之争,放弃重用杨秀清开创伟业的想法?
第三个原因,与洪秀全的个人爱好有关。这个原因,也是洪秀全在封王诏书中最后提到的:另诏后官称娘娘,贵妃称王娘。
这也是封王诏书的第四层意思--前三点安排别人,这一点安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