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晚年不无醋意地说到林徽因:“可惜因为人长得漂亮又能说话,被男朋友们给宠得很难再进步。”她指哪方面没进步呢?要论林徽因的才华和成就,同一时期的女性恐怕很难有人可以望其项背。
林徽因像一颗钻石,每一面都熠熠生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说到写作,各花入各眼,沈从文、萧乾、朱自清都很推崇她,她所呈现的气度和视野,还真是同期知名女作家不能比拟的;说到演戏,1924年春天,泰戈尔来华访问时,一帮名人排演了一出英文话剧《奇特拉》,她就饰演女主角奇特拉,而陆小曼当时的职责是发售演出说明书;说到设计,她曾经牛刀小试,设计舞台背景,好评如潮,赞声一片。解放以后,她参与设计的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方案获得通过。
当然,林徽因自己只是把文学写作、舞美设计等等看作业余爱好,票一把。她真正看重的是她的专业 建筑学。这可能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小时候所接触的几位女性形象:性格有缺陷而又无能的母亲、靠女人姿态依附男人生存的二娘、安身于深宅大院里的大家闺秀姑母,都不是林徽因心目中的典范。
读书、游历、思考,逐渐让她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一九二六年,林徽因在美国读书期间,《蒙塔那报》曾经刊登一篇专门写她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国姑娘将自己献身于拯救她的祖国的艺术》。艺术就是指的建筑学,二十二岁的林徽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因为是美女,大家会不由得分散注意力在她的美貌和情感探秘上。实际上,作为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学家,她和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作为开拓者,在这个领域获得巨大的学术成就。
因为热爱,林徽因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不止一次外出考察。那时候长途跋涉要远比现在找苦吃的“驴友”辛苦得多。“下午五时暴雨骤至,所乘之马颠蹶频仍,乃下马步行,不到五分钟,身无寸缕之干。如是约行三里,得小庙暂避。”“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这是当时留下的日记。更不用说还有爬上爬下,面临建筑坍塌和雷电袭击的风险。就是在这样的建筑苦旅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妻发现了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的五台山佛光寺,也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林徽因周身散发的艺术气息,帮助她成就了自己的专业。她提出过一个独到的概念“建筑意”,认为建筑是有着意蕴、风情的,可以和诗情画意相并列,在当时真是别开生面,也是真正的热爱且有灵性者才会有的感悟。
梁思成的建树,如果没有林徽因的奉献是不可想象的。他坦然地承认:“我不能不感谢徽因,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这不是一般的客气话,就像卞之琳在《窗子内外:忆林徽因》一文里所说,林徽因“实际上却是他(梁思成)灵感的源泉”。
林徽因在认定梁思成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男人身上拥有自己所欠缺的一些品质,而这些品质刚好可以和她互相完善,彼此成就。林徽因不乏浪漫和灵感,却缺乏耐心和坚持,而梁思成一旦认可了她的思路,就会不厌其烦地把事情做完,而且做得一丝不苟,堪称完美。
在中国现代建筑学史上,素来梁、林并称,梁思成就像稳定的五线谱,林徽因就像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就动听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