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镜子
王锋/文
前几年,每次看到好莱坞演员们的访谈,都会感叹,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有质量的话来,而中国演员却很少有人做到。近几年这种情况好些了,一方面是演员们经历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过程,成长了;另一方面,是出现了几个好的采访者,易立竞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同行,我知道要做出一篇好的访谈非常不易,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采访者要身在一个好的媒体平台,才有可能在对的时间争取到对的人接受采访,还能争取到好的采访条件,这都是前提。而对采访者本人而言,可能更需要建立一个有水准的价值体系。《纽约客》和《知音》的价值体系不一样,对一个人的判断就会不一样。一个采访者也应建立起自己的标准:这个人是否值得采访,接触后对这个人的总体判断,及要争取什么样的对话结果。同样一个刘德华,在蔡康永的《真情指数》、陈志云的《志云饭局》、朱军的《艺术人生》上,夸张点说,可以说是明显不同的3个人。这本书里,这么一批人物,都能以大致相同的态度与易立竞对话,可见易立竞所营造出的气场,以及她的标准。
一个优秀的采访者还需要下“笨工夫”。这可能是当下的普通采访者们最容易提高又最缺乏的素质,也是中国媒体和美国媒体最明显的差距。比如《纽约客》的特约作者戴维?塞缪尔斯所写的一篇关于国际珠宝盗窃团伙的报道——《粉红豹》中提到,“过去的一年中,我与10个国家的17名警探进行了交谈”,这一句,就可见他下的工夫。近几年我密集地接触到美国媒体的文章,发现《纽约客》、《名利场》、《GQ》、《ESQUIRE》甚至《MAXIM》、《CONDENAST TRAVELER》,无一不是在用笨工夫做事,这是他们的行业标准。我知道的国内作者中,能这样做的人还是凤毛麟角,据我所知,易立竞就是这种肯下“笨工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