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1
不灭的高原情结,不死的藏獒精神
文/曾锐
蛰伏数载,杨志军续写藏獒传奇。同样的高原,不一样的藏獒,是警示,也是启迪。温情悲悯的杨志军笔调再次触及世界第三极的高地,传奇藏獒再次跃然于纸,是描绘,也是控诉。新作《原野藏獒》以温婉之姿精准定位社会病瘤,以宽谅的心面对人类惶惑。杨志军是一位感人作家,同时也是纯白灵魂的领路人。
杨志军借《藏獒》系列高调进入大众视野,然而五年的时间悄然流逝,是什么使他再次触碰这一题材?《藏獒》系列所引发的关于“獒精神”的热议和市场跟风尚未消退,是什么让这位向来低调的作家强势登陆热点话题?
带着众多的疑惑,我一口气读完《原野藏獒》,事实说明这个故事并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庞大架构和繁复描写,然而,故事简约,读完却百感交集……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讲述关于小说的特性,第一点谈到的便是“轻”。同样,以一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跻身世界一流小说家的米兰?昆德拉也曾详细论述过“小说之轻”,轻与重,灵与肉,在两位大小说家的论述中已有详细表述。而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杨志军在小说《原野藏獒》中同样出色的展示了他化繁复为简约的大师风范。
小说轻灵而温和,以独特的纯净孩童视角展开叙述,以两只藏獒的感情为线索,叙述的是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变革,穿插而过的却是人性的表白与剖析。这是一个精妙的架构,小说没有矫情的描写也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感慨,朴实的文字加真挚的情感内核、利索的叙事,如果再有一个高明的人文情怀,那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小说,然而,在这个打着多元旗号的社会,华而不实的描绘、无病呻吟的感叹以及强烈私人体验的主观情怀,早以充斥文学市场,快餐般供应着日益轻浮的读者。
《原野藏獒》是这样一部小说:一曲轻灵的天籁,轻而不虚,扎实如藏獒精神深深嵌入了故事的灵魂;是一首朴实无华的高原牧歌,通透干净;像是精心修剪的园林,剔除了庞杂的叙事末端却扎根极深;更是一杯浓郁醇香的青稞酒,没有哀愁与遐思,且歌且舞若即若离,一切都沉淀于这种纯粹。
如果不是这种轻,我可能会说杨志军拾牙慧老生常谈,然而正是这种轻,使我对他肃然起敬:这是对自我的挑战,更是对固守的刷新。在新作中,杨志军不仅没有让人失望,反倒带来新的发现与惊喜,这对一个高产的作家来说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众所周知,“高原”与“藏獒”已成了杨志军写作生涯中不可抹去的两个烙印,在新作中故事同样始于高原,发生于藏獒,两只情投意合的藏獒相濡以沫,却因为主人的分离而遥遥守望,故事不长,但描写却精彩绝伦,该跳跃处惜字如金,该描绘的地方则是十足的“给力”,淡漠有时,体恤有时,时代缓缓展开,终生粉墨登场,牧草紧缺的草原,政府补助性动迁等背景一下,被母亲抛弃的小孩,坚守游牧传统的父母与现代生活倡导者的小儿子,勤劳朴实的父亲,视牛羊为生命的奇女子,当然还有忠诚的藏獒,小说《原野藏獒》既是时代的动荡更是一出传统游牧家庭的悲欢离合。
我想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作家写作内核应该始终是一种气质、一种习性,而不是某种套路、某种架势。他不是信手拈来,却可以经过一番准备、等待之后咄咄逼人,杨志军的高原情结是骨头里的、血液里的,而不是皮屑的、分泌物、表皮油脂的。他是最有信仰的作家,坚持并发现信仰,源自圣地西藏却怀抱整个大地,站在荒原盯视众生万象。所以,当然只能他才能说中国作家普遍缺乏信仰。在高原的四十年生活,西藏文化的积累,不仅是佛学参禅的智慧,更有对信仰的坚守和侍奉。当然,他不是迷信他,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往往能够检阅社会的缺失,人类的局限,自叹弗如有时,心怀感恩亦有时。
在谈及“荒原作家”这个称号时杨志军曾说:“我对荒原有自己的经历和情感的积淀,同时也有我独特的思考,比如人与自然的思考,也有我对生命的思考,这一方面的思考会是我和其他作家相比起来我更多一点,因为我生活在那个环境里面,我感到人与自然亲密以后怎么样,这种感觉比较多。”
藏獒。经过五年的陈放与思考,再次以藏獒这个特殊的生物群体为叙述主体,杨志军显然已经脱离了早期的猎奇和乖张,如果说《藏獒》曾引发了以《狼图腾》为代表的“獒狼大战”,那么这部《原野藏獒》将是一次回归,回归生命本质的救赎与放逐,处于时代、大自然为背景的叙述中,任何生物体都将显得渺小不值一提,但作为叙述主体,同时又会被无限放大,成为一个时代见证,或者整个自然的代表。因此,如果说在《藏獒》杨志军还有一份狭隘或私心,那么在《原野藏獒》中这一切将不复存在,轻灵的笔调削去繁重的个人色彩,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写作者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