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壹 这世界该交给谁(1)

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

□ 前面你说,杨朱认为,如果“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矣”,老子和庄子也赞成,请问是这样吗?

■ 是。

□ 为什么赞成?

■ 因为在道家看来,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既然不需要拯救,不需要寄托,当然可以“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 最好的天下,不需要拯救和寄托?

■ 是,至少庄子说得很明确。有个成语,叫“相濡以沫”,肯定知道吧?

□ 中国人都知道。

■ 这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成语,就出自《庄子》一书,《大宗师》篇和《天运》篇都讲了。庄子说,泉水干了,鱼儿们一齐被困在陆地上。为了生存下去,它们相互吐出湿气让对方呼吸,这就是“相呴以湿”;相互吐出唾沫让对方滋润,这就是“相濡以沫”。

□ 这不是很感人吗?

■ 是很感人。事实上,相濡以沫,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庄子对此显然也并不否定,他也是肯定的。只不过在他看来,这并非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相濡以沫”是很好,但不是最好。

□ 为什么?

■ 请你想想,鱼儿们为什么要“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困在陆地上了呗!为什么被困在陆地上?泉水干了呗!由此可见,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那么,泉水不干,鱼儿们永远生活在水中,岂不更好?

□ 这倒也是。

■ 所以我曾经说,我无比敬重见义勇为的人,但决不希望人人都成为这样的英雄。因为一旦有见义勇为,就同时意味着或者有灾难,或者有犯罪。这是第一点。

□ 第二呢?

■ 再请你想想,鱼儿们这样相互用湿气呼吸,相互用唾沫滋润,救得了对方吗?

□ 救不了。

■ 救得了自己吗?

□ 更救不了。

■ 既救不了别人,又救不了自己,又有多好呢?

□ 话不能这么说吧?你这样说,不觉得太势利、太功利了吗?没错,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可能是既救不了对方,又救不了自己。但是,明明知道救不了,还要尽力去救,这样一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

■ 是很值得敬重。但在敬重之余,你难道不觉得心酸?请你想一想,困在陆地上的鱼,就算把所有的唾液都吐出来,又能有多少呢?我家屋檐下,曾经有一个鸟巢,里面有几只出生不久的小鸟。有一天,鸟爸爸和鸟妈妈出去觅食没有回来,天却突然变了,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那个鸟巢,真的是“风雨飘摇”。这几只没有抵御能力的小鸟,就只能紧紧地偎依在一起,相互遮蔽取暖,让人看了十分心酸。

□ 你救它们了吗?

■ 救不了。我们尝试过,发现只会坏事——或者会把鸟巢撞落,或者会把小鸟吓跑。那可是高空啊!

□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叫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

■ 是啊!那种无望、无助和无奈,过目不忘。

□ 但是,正因为小鸟们的紧紧偎依,或者鱼儿们的相濡以沫,可能于事无补,这才特别感人,甚至让人肃然起敬吧?

■ 没错,正是这样。的确,作为个体,能够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这实在是很崇高,很悲壮,也无疑给那无望的世界平添了希望的亮色。但是,一个社会,如果把每个个体都逼到这个分上,难道还是一个好的社会,或者说是社会的最佳状态吗?

□ 那你说社会的最佳状态是什么?

■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每个人都不需要救助别人,也不需要别人救助。

□ 为什么这就最好?

■ 因为这意味着天天风和日丽,小鸟不会面临覆巢之灾;泉水永远不干,鱼儿们不会困于陆地。惟其如此,庄子才说,“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固然好,却“不如相忘于江湖”。

□ 问题是,这可能吗?

■ 是很困难。没有人祸,还有天灾。因此,我们仍必须高度肯定相濡以沫,肯定见义勇为。只不过,在老子和庄子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即便要拯救,要寄托,也只能托付给杨朱那样“一毛不拔”的人,由他们来拯救天下。

□ 老子和庄子说了这话吗?

■ 说了,而且说得很明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