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谨之一(2)

接下来《弟子规》要求孩子们爱护生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早晨起来,要洗脸,还要漱口;上洗手间后,你总归要洗洗手的。

古人为什么说"兼漱口",为什么不刷牙呢?因为古人没有牙刷,没有像我们一样每天刷牙的习惯。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刷牙的习惯还是受了印度的影响,随着佛教传进来的习惯。刷牙最早是用齿木,一种比较软的木片。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把这个木头放在嘴里像嚼口香糖一样,达到刷牙的目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拿这个木片,用嘴先咬一咬,咬软了以后再刮牙齿。但是古人也有比我们讲究的习惯,用齿木还得刮舌苔。这一点我们是到这几年才认识到的。

穿衣戴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人人都会。可是,《弟子规》为什么要用大段的篇幅教孩子如何穿衣服呢?在中国古代穿戴整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弟子规》讲,"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子要戴正,纽扣得扣上,袜子和鞋子都要合脚,该系带的要系上,古人的袜子也是要系的,古人的鞋有很多也要系。

这四点要求从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很难看到。因为今天的时尚跟《弟子规》不太一样,今天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戴帽子的,帽子有各种各样戴法,但是很少看见戴正的,基本上是歪戴的;衣服上钉满了无数闪闪发亮的扣子,但不是拿来扣衣服的,基本上是看的,前面反而是咧开的;袜子耷拉着,鞋子趿拉着,反正都比较大。有人穿袜子时一只脚一个颜色,我还看到过两只鞋的颜色也不一样,所以这个也是很奇怪的。这样一种时髦的风尚,古人不能理解,你如果把我们的老祖宗从地下请出来,你请十个出来,能够给吓晕十一个。怎么这样呢?因为十个里边难保有一个胆儿比较大的,吓回去再回来看一次,还得吓晕了。

《弟子规》中"冠必正,纽必结"的要求,被中国古人视为衣冠整齐的基本标准,恪守不移,甚至有些人不惜为此牺牲生命。那么,究竟什么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为穿衣戴帽这样的小事而丧命呢?

《论语》中提到子路的地方有四十七处,他是孔门弟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中国传统中流传着很多和子路有关的故事,比如百里负米,子路想孝敬自己的妈妈,但又没什么钱,他听说一百里以外的一个地方米比较便宜,于是跑了一百里路给妈妈背了一袋米回来了,这个故事被视为孝敬父母的典型。还有一个故事叫闻过则喜,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别人批评一般都不高兴,但子路只要听到有人批评自己,马上就会改正。只要真的是错,闻过则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