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中国式江湖的溢价模型

“古典江湖”这个名字其实我并不是很满意:一是这种说法很泛滥,现在连在大街上卖盗版光碟的都自称是在江湖上混的;二是江湖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名词,因此用江湖当标题似乎有些含糊。东方不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广义的江湖,人心就是江湖。你在办公室上班,在菜市场买菜,就是在江湖上行走;你给客户敬酒,陪客户打牌都要遵守江湖上的规矩。扶栏客对江湖的概念最早来自《水浒传》,那是狭义的江湖。武松在十字坡和张清、孙二娘夫妇结拜以后,喝酒吹牛的时候谈论的都是“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吓得两个押解武松的公差跪下磕头。可见狭义的江湖具有吓唬人的功能,世上变态到纯粹喜欢血腥的人毕竟有限,出来混的人之所以要争强斗狠,追求的就是观众看到鲜血以后的战栗。

当初《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写到一半的时候,读者们和出版社问我下一部写什么,扶栏客脑子里就出现了孟尝君的名字。后来思路逐渐清晰,第二部就要写战国四公子、游侠和刺客,至于为什么把这几类人物弄到一块,扶栏客一开始也没细想,就是觉得这些人身上好像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

现在“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系列”的第二本写完了,扶栏客终于可以梳理一下思绪。有很多东西在不同的年纪看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水浒传》,少年看,看的是快意恩仇;中年看,看的是如何做人;老年看,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说少不读《水浒》,大概就是指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偏激,其实大多数人到了老年仍然偏激,只不过大多数人到了老年已经没有了偏激的资本,或者说老年的偏激缺少破坏性,可以忽略不计。再或者更人性一点地说,大多数人到了老年已经没有了偏激的动机,快意恩仇只是在青春期荷尔蒙作用下的短暂情绪需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才是“替天行道”的经济基础。由于众所周知的自然规律,那肉、那酒、那金银的吸引力,在老年人面前自然大打折扣,这才是少不读《水浒》的经济学原理。

扶栏客想,在任何时代混得好的人都要依靠某种溢价,比如有权力的人靠权力溢价,有技术的人靠技术溢价,有资历的人靠资历溢价,有名气的人靠名气溢价,有姿色的人靠姿色溢价。这种现象说简单一点也就是人要想活得幸福一点、从容一点,就不能一辈子仅仅依靠简单的劳动来讨生活,年轻的时候也许是必须的,但是老了以后就不能这样了。所以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彻底消灭论资排辈,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如果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就看不到将来享受溢价的希望,这个社会也就没有了长期发展的动力。

四大公子、三大游侠和五大刺客,一定是混得好的人,否则不可能被司马迁写进《史记》。扶栏客想,要说共性,这十二个人能青史留名都或多或少地依靠“暴力+暴利”的溢价模型。

这里说的暴力和暴利都是广义的,在这些牛人身上暴力并不仅指对于别人施加的暴力,也包括对施加于自己身上的暴力或者暴力威胁。比如孟尝君,当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老爸就想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不仅顽强地来到了人世,而且顽强地获得了他老爸的重视,最终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孟尝君;还比如春申君,为了力挺太子熊完回国登上楚王的宝座,他独自留下来面对随时可以翻脸杀人的秦昭王,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把持国政、首领群臣的荣华富贵。聂政、荆轲虽然看似作为工具被人利用,在牺牲生命以后并没有得到什么暴利,不过他们背后的主谋严仲子和太子丹,却是因为想要获得超乎寻常的暴利,从而通过令人过目不忘的暴利强烈地刺激了聂政和荆轲,最终导演了暴力的悲剧。

这就是这本书里十二个人物的共性吧。“暴力+暴利”最终构成了中国式古典江湖的溢价模型。当然历史上牛人们的溢价模型并不仅限于此,后面扶栏客还会继续挖掘。

过去的一年有收获也有遗憾,有勤奋也有懒惰,转眼过去就是历史了。可见伟人说得对,历史是真的属于人民的,只要你有时间你就有历史,而时间则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资源。《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古典江湖》即将上市,扶栏客在深圳向世界各地、两岸三地、五湖四海的各位热心读者表示发自肺腑的感谢!没有你们在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中的不离不弃,就没有《兵家传奇》和《古典江湖》!

为了不落伍,扶栏客也赶时髦开了一个博客,大家如果有什么满意或者不满意、表杨或者批评、意见或者建议,都请告诉我,能改的我一定改,不能改的我也会正面答复。

再次感谢。

扶栏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