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的曹汝霖有点冤(2)

 

5月9日,中国被迫签订修改后的“二十一条”,全国民众都是沉痛万分,后来社会把此日当成“国耻日”纷纷集会纪念。袁世凯对此也表示了很沉痛的心情,以后讲话常以此为例激励属下,他儿子袁克文曾写过一首诗,记录此事:“炎炎江海间,骄阳良可畏。安得鲁阳戈,挥日日教坠。五月九日感当年,曜灵下逼山为碎。泪化为血中心摧,哀黎啼断吁天时。天胡梦梦不相语,中宵拔剑为起舞。誓捣黄龙一醉呼,会有谈笑吞骄奴,壮士奋起兮毋踌躇。”袁世凯因为签订“二十一条”被世人谩骂不少,有一定合理性,外交总长陆徵祥主持了中日间的全部谈判,但是后人很少责难他,而曹汝霖以外交次长身份参与了谈判,应该是职务所属,并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当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曾经在日本为修改第五项条款积极进行努力,甚至表示日本出兵,他要在使馆下旗之日在使馆官邸大门自杀,章是去东京换约签字而惹些谩骂。

在事隔四年后的五四期间,这三个人被指为“卖国贼”,成为众矢之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三个人一贯有亲日的立场,长期参与对日外交,五四前不久,段祺瑞为武力统一南北,向外大肆借外债,对外借款一般都要有额外政治或经济条件,日本的野心尤其大,段政府和日本秘密谈判这几个人多有参与,外间早已经切齿非议。第二,当时政治派别斗争激烈,互相攻讦,曹汝霖等属于段的皖系安福派,段与总统徐世昌闹矛盾刚辞职不久,因此政敌利用他的亲日立场攻击他,加上巴黎和会正成为社会焦点,他们作为日本问题专家,常持妥协立场,所以连签订“二十一条”的罪名也扣在他们的头上。本来中日已经签订了密约,中国同意把德国的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但是随着中国宣布对德宣战,问题复杂化。中国也是参战国,怎么在胜利后却失去自己的土地和利益?社会普遍不接受。另外,几年来人民爱国觉悟普遍提高,青年在反帝斗争中情绪高涨。山东问题的条款写在对德和约中,虽然中国尽力交涉,但是由于中日已有密约在前,世界强国在巴黎和会上均在山东问题上袖手旁观,所以签不签对德合约成了中国棘手的外交考验。如果不签,中国则在法律上仍和德国保持战争状态,条约中的相关条款利益也无法落实,而签字则等于正式承认山东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五四学生游行导致火烧赵家楼,多少是有点偶然。北大学生本来筹备在五七国耻日举行集会游行,5月3日传来巴黎和会很不利于中国的消息,北京大学各社团为骨干决定翌日马上游行,第二天联合了多所大学近三千学生上街游行。学生在天安门集会,然后去东交民巷各大国的使馆,呈递请愿书,但是因为是周日,各国大使多不在馆中,学生不免失望。游行队伍本打算到不远的东单外交部去请愿,但估计也没重要官员办公,有人提议去附近的曹汝霖宅抗议,结果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火烧赵家楼曹宅的事件,警察也为此逮捕了大批学生。五四运动的过程各种书刊记载得很多了,没必要重复叙述,当学生游行随后一步步变成全国性爱国风潮后,政府妥协了,《巴黎和约》没有签字,曹汝霖等三人被迫辞职。历史把他们放在了卖国贼的位置上,这样显然不恰当。曹汝霖晚年自己曾提到五四运动:“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曹汝霖下台后,离开政坛去了金融界。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仍在北方,日本人多方拉拢他出任伪职,他没屈服。他秘密与国民政府建立联系,政府希望他适当出头,搜取些有价值的情报,曹也认真去做了。抗战胜利后,北平光复,他受到蒋政府的保护,后去美国定居。

近代中国历史书上似乎“坏人”特别多,政治上随便就给对方戴一顶“卖国贼”或者“反动派”的帽子,说起来容易,但影响不可谓不大。比如大家都知道,毛泽东青年时期,参加了湖南第一师范的一次学潮,带头鼓动驱逐校长张干,结果“反动校长”张干的名字尽人皆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