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第四次崛起:好皇帝,好班子,造就盛唐时代(6)

有些大势是很早就能看出来的,杜勒斯在冷战初期就预言说,要把社会主义阵营崩溃的希望寄托在第三四代人的身上,果然,1989年柏林墙倒塌,立国70多年的强大苏联轰然倒塌,而且不是通过猛烈的战争,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从冷战的铁幕落下到1989年,也正好就是三四代人的时间。

唐帝国的毁灭始于藩镇制度,因为这和周王朝时期的分封建国很类似,实际上都是导致了权力分散,中央政权衰落,而诸侯、藩镇权力得到加强,而秦魏则是相反,是中央集权的盛世时期,秦的郡县制让地方权力变得十分分散而弱小,无力挑战中央。中国的三大矛盾就是农牧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官民矛盾,中国的改朝换代也都是因为这三个矛盾,要么被异族征服,要么被割据王侯取代,要么被农民暴动推翻,从周至清都是如此,只不过中国本身在发展,各朝各代也各有不同,所以具体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矛盾就是这三个。

藩镇割据看似是唐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似乎又证明以胡制胡不可靠,唐明皇改用募兵制,奖励胡人将领创立军功似乎是鼓励了胡人征战,结果最后唐帝国毁于自身的制度,其实不然,以胡制胡早在李世民时期就存在了,但为什么李世民时期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呢?因为他治理得好,就像一艘船,进行优良的设计提高安全性是一方面,配上老道的船长是一方面,不是说有了优良的设计和坚固的船体就高枕无忧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说明,再宏伟坚固的船只如果航行失误也会有毁灭的危险,小心航行才能驶得万年船。

藩镇割据其实不是民族问题,也不在于是否是胡人当统帅,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内部无法解决的老问题,那就是诸侯割据问题。安史之乱其实不是简单的胡人反叛,安禄山的部队中其本族部队不到一万人,大部分都是汉兵,后来各割据藩镇中,曾经建立政权的沙陀人本族的兵力也不过两三万人,大部分还是汉兵,所以,这并非是汉胡问题,而是地方诸侯争权的老问题。

如果说错,那唐明皇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应该是个错误,用来戍边的部队以往都是来自府兵,几年一轮换,这样虽然削弱了部队总体的作战力,但对帝国安全的威胁也要小一些,因为士兵轮换会导致将领难以深入控制部队,士兵的家眷都在内地,并不愿意参与反叛,因此反叛难度增大;相反,改为募兵制后,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士兵接收训练的时间长,战术素养提高,但也增强了对将领的忠诚度,将领与士兵更容易融为一体,因此反叛难度大大降低。募兵制应该只能在国家遇到强敌的时候才实行,并且战后立即恢复府兵制。

历史上的选择其实不是往往不能用正确或者错误来定论,绝大多数政策实际上都冥冥之中注定的,也就是唯一的选择,或者说历史那个阶段的必然性,我就觉得,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仍然会发动二战,甚至没有纳粹党,德国还是会发动二战,因为当时只有战争这一条路可走,只有战争才能解决西方世界的危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