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第三次崛起:早衰的晋帝国(5)

朱序和谢安、谢玄的谋划精妙就精妙在这儿--退避三舍,让出地方决战。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了:其一,这三人怎么知道苻坚能退避三舍呢?其二,这三人又怎么能判断出苻坚不会半渡而击呢?谁都知道在敌军半渡的时候能一击而胜,这样的风险可是太大了,但这三人偏偏就定下了这样的胜敌之策,他们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把握?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应该还是这个朱序,因为他对苻坚最了解,三人设计的这套策略完全取决于苻坚能否让出地方,并且保证不会半渡而击,这就需要十分了解苻坚的内心和性格了,朱序正是抓住了这点,他看出苻坚虽然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但却有点书呆子的腐儒主义,没有了老谋深算的王猛,苻坚这时候还真成了刘备,身边没有了诸葛亮,刘备就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屁滚尿流,有点志大才疏了。不会半渡而击,这是朱序看透了苻坚的骨子里有一种腐儒主义,看圣贤书看多了的苻坚还真如朱序所料,真的在战场上来了个谦谦君子。雄才大略不如把问题看透,淝水之战中真正应该得个一吨重的勋章的就是这个小人物朱序。

实际上,作为君主和军队统帅,苻坚不可能一点不了解自己的"混合部队",当他登八公山山头创造成语"草木皆兵"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发现东晋的部队十分整齐有序,反言之,前秦的部队就散乱得多了。也许,在他撤退时创造另一个成语"风声鹤唳"的时候,他就真正体会到率领一群杂牌军远征的滋味了,九十多万的部队,差不多是一哄而散,那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

一个家族都阳痿

自从司马懿父子以过人的智慧开创了晋帝国之后,似乎这个家族的智慧就已经被透支光了,此后再没有一个司马家的人有所作为,这就是君主制的悲哀,一旦家族不能出贤君,帝国也就跟着软弱无力。

也就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前凉张重华的手下的司马张耽向他举荐主博谢艾,说了一段话,说得非常好:"臣闻国以兵为强,以将为主。主将者,存亡之机,吉凶所系。故燕任乐毅,克平全齐;及任骑劫,丧七十城之地。是以古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今之所要,在于军师。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今强寇在郊,诸将不进,人情骚动,危机稍逼。主簿谢艾,兼资文武,明识兵略,若授以斧钺,委以专征,必能折冲御侮,歼殄凶类。"

其中这句"主将者,存亡之机,吉凶所系"可以说指出了专制权力社会的一个致命问题:一旦"主将"成了问题,那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会跟着倒霉。

在人类千百种疾病中,有一种病叫早衰症,很少见,大概800万新生儿中有一个,患上早衰症的儿童出生时很正常,但在一年之内就会出现衰老症状:个子矮小,脱发,皮肤松懈,牙齿脱落,还有老年斑,内脏器官还有多种老年疾病,比如什么心脏病、关节僵硬之类的,看起来就像是六七十岁的人。美国对比研究了一番后说,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是有一种蛋白基因发生了变异,结果导致细胞核处于不稳定状态。

晋帝国就患上了这种早衰症。

司马懿父子灭了魏蜀吴三国后,完成了统一大业,按理说,晋帝国应该又是一个鼎盛的朝代,起码也应该在前期有个什么"文景之治"之类的,但从晋武帝之后大一统的晋帝国就早衰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