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慢慢长大的同时,有一段时间里,他在玩游戏的时候,会没有想法,只是跟随在其他孩子身后玩他们的游戏。这种没有想法的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
就像有人说:“我没有想法时,而你有想法,我玩你的想法。”
孩子在三岁之前的成长阶段中,几乎是一个人玩儿,他没有朋友,不是不想交朋友,而是他真的不需要朋友陪伴也能玩儿得很好。他做的事情看上去也是很“胆大的”,什么都敢干,别人要是打了他,不管自己对付得了还是对付不了,他也都敢上去打别人去……
此时,成人看到的孩子的状态是勇敢向前的,敢冲敢闯的,什么都想探索的一个人,成人通过孩子的一些表现会判断这个孩子是个有力量的人,是个阳光的孩子。
三岁前的孩子虽然没有固定的朋友,也不会因为没有朋友而烦恼,他们的情感部分不会让他难受的,成人也看不到他们的不舒服。此时,成人看到的还是一个独来独往的孩子,与别人的关系比较简单。即使是发生了冲突,也不是他想去挑战别人而发生的,是因为他的身体还不成熟,平衡感还需要发展,总是会跌跌撞撞地,导致他做事情的时候难免不会碰到人才发生的冲突。
但是到了四岁时,就有了一些变化,孩子会比较注重有没有朋友和他在一起玩。这个时候的孩子在工作的时候,会和朋友交流很多他所关注的事情。他的感受层面的东西很多地表露出来,他会表现出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或者他会比较关注自己的朋友不和自己玩让他很不舒服等等,这个时候的孩子渴望和小朋友们合作、交流,甚至是有肢体上的“角斗”。
这个年龄,他们需要朋友,朋友们说他们捣乱,他们会说:“对,我刚才是捣乱了。”朋友们说:“你妈妈说的不对。”他们会说:“对,我妈妈她一定是记错了。”
妈妈们听到这样的对话,千万别认为自己的孩子放弃了他自己。孩子们为了获得好朋友的认同,他们真的会说:“我妈妈她可能记错了”,但这不是说孩子们就不爱自己的妈妈,不再敬畏自己的妈妈了。
孩子们对妈妈的敬畏之情很深,很多东西都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妈妈说什么他们都会认为是对的。虽然他昨天刚说:“我妈妈说的不对,她一定是记错了”,但是,今天他再和小朋友们交流的时候,还是会说:“我妈妈说小姑娘扎辫子好看,我妈妈说的是对的,小姑娘扎辫子就是好看。”
孩子们同样也会很喜欢扮演妈妈的角色。有一次,几个孩子为了选一个妈妈的角色,进行了下面的对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孩子们为了自己能当妈妈而做出的努力。
纯:“我想当妈妈了,这次让我当妈妈”,商量地。
然:“已经有人当妈妈了,你当妹妹吧”,不好意思地。
纯:“我不当妹妹,我要当妈妈”,坚持地。
然:“你长得没有乖大,你太小,当不了妈妈”,再说服。
乖:“对”,没错,事实是这样的。
然:“妈妈都是扎辫子的,就像乖那样扎的辫子”,很是抱歉,不是我不让你当妈妈,我们心目中的妈妈是要有辫子的。
乖:“对”,似乎在说,说得没错儿。
纯:“哦,那我下次来园里的时候得扎上辫子,扎上三个辫子,哈哈哈,像乖那样的辫子,就可以当妈妈了,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