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家庭“探险”游戏

这个游戏蕴含了许多教育契机,可供家长穿插许多教育活动,比如,认知活动、语言学习、习惯养成等。此外,游戏本身也是个运动过程,孩子可以跑前跑后地动起来,而且某些具体工作任务的创设,也可以让孩子的大小动作技能得到发展,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说是自创,其实有点儿大言不惭,因为这个游戏的原创其实是宝贝桐桐,我只是做了再加工而已。

那天,宝贝桐桐看完原版英文碟片《多拉》后,心血来潮,自己收拾了一个小袋子就过来拉我,让我跟她一起去“探险”。我惊喜地亦步亦趋跟上去,心里好奇着小家伙的“险”会是怎么个“探”法,诺诺连声地跟着走了一圈,才知道小家伙的探险就是满房间的寻宝活动或者捉迷藏,即把沿途看到的“宝贝”(积木等玩具)捡拾到手中的袋袋里,或者邀我到卧室的窗帘后面藏猫猫。不过,很快我便发现了“探险”活动中值得开发的教育契机,于是以更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果然把这个活动玩得花样百出,乐得小家伙欲罢不能!

安排障碍,穿插认知活动

由于碟片中的多拉在探险时经常遇到障碍,我顺势而为,在多处布置场景为难宝贝。比如,走到卧室门口时,我就对着紧闭的卧室门对宝贝说:

“哦,刚才本尼牛对我说,能够帮她把我手中的‘字宝宝’粘贴上去才能通过这个障碍!”

由于习惯了多拉探险过程中的“多灾多难”,宝贝一听,便毫不迟疑地跟着我干起来。于是我拿来透明胶和剪刀,娘儿俩便一起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一打“字宝宝”往门上贴。这些“字宝宝”都是我事先挑出来的,是宝贝在托儿所的兴趣班上学习的内容,似曾相识的那类生字。在粘贴过程中,我们一边粘贴,一边读出上面的“字宝宝”,每粘贴几个,我还故意把字宝宝们做“联想”处理,比如,把贴好的“宝宝”“洗澡”“不哭”联成“宝宝洗澡不哭,真是个乖孩子啊”,这对孩子的认知来说,不仅是一次强化,还让孩子看到了字词之间的联系。

再比如,走到放积木的桶跟前时,我拿出一些各种形状的积木,说必须说出这些积木的形状才能继续前行,小家伙又巩固了对正方形、五星形、椭圆形、三角形的认识,还新认识了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巧设场景,激发外语表达

“探险”过程中,有时我还特意设置一定的场景,引导桐桐巩固《多拉》的故事情节。比如,走着走着,我故作惊讶地对宝贝说:

“呀,宝宝,你好像忘记了件东西吧,多拉去探险的时候,经常背着个东西,你竟然忘记背了,想想看,忘记什么了?”

“backpack!”小家伙脑子转得还真快。

玩着玩着,我再次神秘兮兮地对宝贝说:

“呀,那只捣蛋鬼好像要来偷我们的东西了,我们快制止它吧,应该怎么说来着?”

小家伙似乎忘记了这个一度熟悉的情节,一脸茫然。

“这个?swipper?特别可恶是不是?”我故意拿“swipper”来提醒她。

“swipper,no swipping!”小家伙终于想起来了,激动地大叫着把swipper 赶跑了!

镶嵌工作任务,引导习惯养成

偶尔也借机布置点儿动手的工作任务,比如,针对宝贝归位习惯不是很巩固的特点,故意把收拾玩具的任务布局到探险活动中:

“哎呀,宝宝,妈妈发现了好多宝贝,好多的漂亮玩具,让我们快点儿捡回家吧!”说着就“身先士卒”,带领宝贝把原来乱落在地垫上的玩具捡了个干干净净。

完毕,又不忘自夸一句:

“哈哈,我们捡得好干净啊,捣蛋鬼想偷都没的偷了,肯定要气死啦!以后我们看到家里有什么玩具,一定要快点藏好哦,否则捣蛋鬼就给我们偷走啦!”

小家伙听得很开心!

布置迷局,让小脑瓜动起来

有时候我故意把桐桐要寻找的宝贝扔到沙发底下或者其他难以够着的地方,从而就迫使小家伙想办法拿到宝贝。看着小家伙不停地想办法去捞沙发底下的玩具而且乐此不疲的样子,我不由为开动了宝贝的小脑筋而欣慰!

总体来说,玩几天下来,感觉这个游戏还是蛮有价值的。一来这本身就是孩子喜欢的亲子游戏,可以密切亲子关系;二来这个游戏蕴涵了许多教育契机,可供家长穿插许多教育活动,比如,认知活动(如识字、颜色认知)、语言学习、习惯养成(如归位习惯)等;此外,游戏本身也是个运动过程,孩子可以跑前跑后地动起来,而且某些具体工作任务的创设,也可以让孩子的大小动作技能得到发展(如捡拾、粘贴东西),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此类游戏还可以做几点变通:

◆ 将“探险”的场地放到户外,甚至野外!

◆ 多召集几个小伙伴,引入竞争机制,并增加一些团队合作的内容。

◆ 让孩子主导游戏,这将是个更考验创造力的过程。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