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只有张开双臂随时欢迎孩子“恋怀”,最大限度地给她情感的满足,才能让她感觉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妈妈都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从而顺利获得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李跃儿曾经在《我见到了最有安全感的孩子》一文中描写了小巫的女儿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安全感,其用于说明小巫女儿具有安全感的事实是:

当时小巫带她女儿去一个十分陌生的幼儿园,就在小巫和园方人员交流的时候,她的女儿已经兴奋地跟园里的陌生老师打成一片了。

小巫后来解释说,她的女儿的确很有安全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接受所有的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只有在陌生的人或环境能够激发她信任的时候她才会这样做。

根据我对上文她们所言的安全感的理解,当孩子表现出如下行为时,就可以说已经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在孩子出生以来一直以妈妈为主要照看人、且母子感情极其深厚的情况下,如果孩子能够坦然地接受妈妈不在身边的现实,或者能够在妈妈的视野之外跟其他他比较信任的人友好相处,那么说他就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最近,当我再用“贩卖”来的这个理论关照桐桐的行为时,意外地发现,桐桐竟然已经不知不觉地长成了一个很有安全感的孩子,我是依据是:

◆ 由于桐桐的养护绝对是以我为主,特别是我休产假的那近6个月,以至于她的“认生”行为发生的很早,两个多月时就只认我了。自那以后一直极度黏我,只要我在场,谁也不让碰,连她爸爸都无可奈何,这在晚上表现得尤其明显,非我不要。只要我在场而不管她,或者我不在场,她会一直又作又闹不消停,谁也弄不了。有一次我因为师门聚会不好推脱,晚上10点多才回家,她竟然哼哼叽叽地等到我10点不睡觉,由此可知她是多么黏我。近段时间她晚上“黏”我黏的比较轻了,先是我在场时她可以接受她爸爸的陪护了,再最近就是晚上我故意从她视野消失后,她作几下之后就可以与她爸爸正常玩耍了。

◆ 大约10个多月之后,请来照顾她的小保姆回去了,每天早晨我们上班时,不得不由她爸爸用自行车顺路把她带到爷爷奶奶家,下班后再带回来。开始的时候,她拼命抗拒这个安排,把她往自行车上放时,哭闹着抓住我不放,不要去奶奶家,不让我去上班,难过得我都想流泪。后来她便偶尔可以不作不闹地跟爸爸去爷爷奶奶家了,再后来就是坐上自行车后,偶尔会跟上班去的我挥手再见。最近又出现了可喜的变化,那就是每天坐上她爸爸的自行车时,都会主动跟我说“再见”了!当然,下班后见到我时,还是会激动得手舞足蹈甚至搂住我的脖子!

◆ 我在场的时候,遇到比较亲近的邻居或二姨、三姨,她能够坦然地让他们抱或是跟他们玩了。

这些转变让我很有信心地断定,桐桐已经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不那么黏我了,这个事实让我有点儿失落,但也很欣慰,孩子迟早要长大的,理智告诉我应该为她的成长高兴。

没有比较过,不知道桐桐的安全感建立的是偏早还是偏晚,但不管是早还是晚,对于她的这个进步,我还是很满意的。回想起来,感觉有如下经验可以跟其他妈妈分享:

◆ 如果孩子黏你,就让他去黏吧,千万不要责怪他,认为他没出息。他黏你,说明他感觉跟你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他需要你更多的关注和爱。只有张开双臂随时欢迎孩子“恋怀”,最大限度地给他情感的满足,才能让他感觉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妈妈都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从而顺利获得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桐桐黏我的时候,我从来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她,珍惜每一分她黏我的时光。有她之后,除了非做不可的家务之外,业余时间几乎没有做过自己的事,应酬仅仅有过一次,即使我希望天天坚持写的育儿日记,都会在业余时间“罢写”,即使在博士论文进展最艰难的时候,我都坚持哄她睡觉之后再动笔。总之,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桐桐,因为我相信家庭教育专家小巫的说法:只有孩子从妈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情感的满足,才会自然地走向独立,成为一个对这个世界有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乖”孩子。

◆ 在孩子经常活动的空间里事先做好必要的防护,这样可以避免在孩子探索的兴头上听到“不要碰”“危险”“不要动”之类的否定性语言,否则,孩子就会认为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

◆ 不要吓唬孩子。说到吓唬,我们都知道经常说“大灰狼来了”“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之类的话不好,却常常忽视另一种有害的语言,那就是“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妈妈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这样的话对宝宝的安全感同样是一种伤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