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的“坏心眼儿”

在亲子游戏中,适时让孩子居于主导地位并担任强有力的角色,可以帮他们找到作为强者的自信,释放自己作为弱小人物而积累起来的紧张、压抑情绪。

桐桐大约16个月左右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记录了桐桐某些让我困惑的“坏心眼儿”,比如:

趁大人不注意,故意去踩大人的脚,如果大人故意“哎哟”一声,她就开始很有成就感地笑起来;

看图片时发现哪只小动物张着嘴巴,就非要拉着我们的手指往动物嘴巴里放,如果我们配合她装着被咬疼的样子,她就会很得意地开怀大笑……

同一篇文章里,我也提到了我的困惑,即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这些行为。虽然我从桐桐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谈了点儿不成熟的看法,但坦白地说,这个角度的思考并不是让我那么“解渴”。而且,我不得不承认,即使一直在拿桐桐的自我意识发展来自我安慰,隐隐约约的,我仍然在一直担心这种宽容会助长桐桐的负面行为习惯,直到读了《倾听孩子》的相关章节,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下地来,而且暗自庆幸,原来自己听凭感觉的处理方式竟然无意中暗合了帕蒂所倡导的倾听方式:适当在孩子面前扮演弱者——游戏式倾听的要义!

根据作者帕蒂的提法,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往往习惯了在孩子面前扮演“保护伞”的强大角色。我们竭尽所能地帮助孩子、施予我们的爱、对孩子的行为评头论足甚至替孩子做决定,并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谁又曾想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作为被动、接受、弱小的一方,积累了多少负面的感觉:势单力薄、不受尊重、软弱无力、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我们以为孩子是没有情感体验的,即使或许有过那么一闪念,忙碌的生活也让我们忽视了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但我们的孩子,出于释放压抑情绪的一种本能,却需要不断地寻找力量的平衡,他希望看到自己的强大,希望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了这种体验机会,孩子才会获得所期待的成就感、自信或者释放某种压力,目睹自己占了父母的上风之后,他们那爽朗的笑声便是最好的诠释!从这个意义上讲,桐桐故意把我们踩得“哎哎哟哟”或借小动物的力量把我们咬得龇牙咧嘴时,她那“幸灾乐祸”的笑声不正是体验到自己强大后的得胜号角吗?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帕蒂才倡议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留出“专门时间”来倾听孩子,而且最好的方式是游戏中的倾听。在这种亲子游戏中,我们要让孩子居于主导地位,担任强有力的角色,而我们,则要自然地扮演好软弱无能又引人发笑的弱者,或者虽然强大但最终会败在孩子手下的竞争者,并想办法逗孩子发出得意的、畅快淋漓的笑,因为:

孩子的困窘、畏惧与胆怯会随着笑声消失。一场充满笑声的游戏会给孩子以希望,在孩子和成人之间创造出相互亲近与理解的气氛。只要成人愿意,孩子可以连续一小时或更久地大笑和琢磨问题。孩子的一般性或特定性的紧张情绪都会在游戏中受到触及并通过笑声发散掉。你不总是很清楚孩子在游戏中清理了哪些情绪,但你随后会看到孩子的积极变化。

快活的大笑不仅让孩子享受了强者的感觉,获得了自信,释放了自己作为弱小人物而积累起来的紧张、压抑情绪。而且:

快活的大笑之后,孩子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感到安全。此时,他会自动用某种方式袒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郁结。他通常会因为一桩小事变得不安、忧郁或沮丧。例如,他可能坚持要穿一件还在洗衣机里的红毛衣,或者想要一枝带有他认定的那种橡皮擦头的铅笔。此刻,他觉得可以放心地让你知道这些烦恼,这些烦恼使他很不满意自己的生活。要穿红毛衣或要指定的橡皮擦头只是一条导火索,它即刻会引爆一只积满了长久积压不散的混乱情绪的小炸药桶。

如果此时你能关心地挨近孩子,但并不试图用话语去安抚或劝解他,他就会抓住这个机会大发雷霆或大哭一场。这时就要求父母有极高的忍耐力。所有这些似乎都是由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不过要知道,这种发作可能是好事。发作之后他就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会感到轻松、振作,与你更接近。痛快地哭一场能释放出那些曾使孩子害怕并僵化地对待生活的挑战的消极情绪。游戏中的倾听并不总能触及深藏的不安情绪。但是请你记住,当深藏的情绪被触及时,是你做的游戏中的倾听以幽默和笑声启动了治愈孩子创伤的疗程。

尽管我庆幸自己无意中做到了“游戏中的倾听”,对于作者帕蒂讲到的游戏倾听的这种释放郁结的功能,由于事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我倒是没有专门留心过桐桐是否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不过,我觉得从此绷上这根弦很重要,它可以让我在桐桐突然发作时以一种庆幸、宽容的心态陪她去宣泄内心深处的不良情绪!

谢谢作者帕蒂的分享,带着这些育儿智慧去关照宝贝桐桐的行为时,我获益良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