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为了内心的承诺

1996年-2000年,我在山东师范大学读本科,主修的是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专业。那时我还青春年少,对孩子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每每学起专业的课程,都有点儿“雾里看花”之感;但内心深处,又感觉分外喜欢这个领域,于是我暗下决心,等我有了孩子,一定要像老前辈陈鹤琴先生一样,坚持给孩子记日记,用心体悟他们的成长。

遗憾的是,那个时候,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处境非常尴尬,这给我们的就业带来了极大困难:去幼儿园,有能歌善舞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竞争;去幼儿师范学校教书,这块市场又接近饱和;去师大教书,学历又不够高……以至于毕业前夕,迫于就业压力,我们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跨专业考研,我也在这种形势下考入复旦大学,攻读另一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2003年在某著名教育研究机构参加工作之后,又于2005年开始了华东师范大学在职读博之旅。

只是没想到的是,原本计划2008年毕业之后再要孩子的我,读博期间便遭遇了美丽的意外:2006年10月19日,我的宝贝女儿桐桐不期然走进了我的生活。奇怪的是,尽管在这之前对孕育充满了种种美好的设想和预期,而宝贝的突然到来,也似乎让我来不及做任何准备。短暂的恐慌之后,我的心还是一下子被浓浓的母性给笼罩了。很快我就拿起了笔,开始兑现读本科期间的心愿,笔录宝贝的孕育日记。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幸遇了育儿网,从此开始了关于女儿桐桐的博客之旅:孕期日记、诞生日记、成长日记……虽然需要兼顾工作、读书和家务的生活一度紧上加紧、难上加难,为了内心那个承诺,我还是在尽力坚持着。就这样,博客成了我忙碌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也欣慰地发现,多年前所接受的幼儿教育滋养、这些年从事教育研究形成的专业敏感、被女儿催生的那份浓浓母性,给了我取之不尽的热忱与灵感。在竭力提取原有知识储备的同时,我开始广泛涉猎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知识,市面上耳熟能详的读物陆续被我请上书架。日积月累,我竟然欣喜而惭愧地发现,整个本科期间的专业著作阅读量,竟然都不如这几年多,如果不是陆续送人的话,估计读过的东西都要占到半面墙的书橱了!

对女儿行为的细致观察、如饥似渴的知识输入、不间断的研究思考和基于博客的交流,也给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那就是,给女儿做的博客,理论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经验分享类的博文越来越多,前来约我写稿的杂志也越来越多……这期间聪儿爷爷的勉励与期待,更让我增添了一份分享的责任与传播早教知识的使命感,让我不敢懈怠,倍加用心地经营着这个兼有感性成长记录和理性育儿思考的博客。这一行动也得到了广大博友的回应,这些善良热情的妈妈们,不计回报地给我鼓励、给我支持,不计较我的疏于回访,让我感动而愈生分享动力……

虽然据说“桐桐妈育儿手记”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去年6月份,突然有出版机构跟我联系出书的时候,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意外。因为我开博写作之初,只是想忠实地记录宝贝桐桐的生活和我的育儿心得,没有想到有这么“丰厚”的回馈。但这个“无心插柳”的不期回报让我非常感动,决心认真对待这件事,于是有意无意地在博客上透露了一下出版的“可能性”,没想到很多妈妈都为之叫好,这让我愈加感到自己肩负的期望之大,更加不敢马虎。

后来,承蒙更多出版机构的厚爱,我又先后收到了几个出版邀请,只是我自知水平有限,不敢一下子出版太多文字,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出版机构。我从当前已近百万的博文中精挑细选、反复增删,整理出这部自己还算满意的书稿,如果您读了果真会有所收获,我则不胜欣慰!

桐妈育儿观

1.自然育儿,随机施教,在“粗养·细教·大爱”中捕捉教养的快乐。

2.尊重孩子的发展权,给他在“问题”中成长的机会,坦然陪孩子经历成长痛。

3.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蕴含着无数可能,成功的教养就是帮孩子把他的可能变成现实。

4.不让自己的无知浪费孩子的潜能,但不刻意培养“天才”,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比让孩子成为天才更难!

5.孩子不是等待我们规范的“小大人”,不是光宗耀祖的资本,不是延续未竟心愿的工具,而是有着独特生命体验的个体,他们有权利成为他们自己。

6.教养没有程序化的方案,不作茧自缚,不杞人忧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育儿应是一个轻松的旅程。

7.早教不是万能的,理论也不是万灵药,但没有早教和理论是万万不能的!

8.宁可欠孩子一打证书,也不剥夺他应有的生命体验!

9.没有养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育儿是一门艺术,需要父母长期学习、终身修炼!

10.明智的父母善于把自己“清零”,不预设教养蓝图,而是想办法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第一章

我的育儿观

在孩子心里播下快乐的种子

育儿应是一个轻松的旅程

早教是潜移默化的艺术

粗养、细教、大爱,让孩子身心更健康

三类知识让妈妈更称职

爱孩子,就给她适度的自由

早教不是万能的,也不必是万能的

让孩子成为她自己比成为天才更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