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立刻就行动!(12)

让胡佛与“铁石心肠”一词挂钩的事件发生在1932年。由一战穷困的退役军人组成的“退役补贴军团”涌入华盛顿,他们要求政府及早支付国会授予退役士兵的补贴金,该笔款项预定于1945年支付。数千名老兵在华盛顿西南部的阿纳卡斯蒂亚平地扎营,强烈要求政府提供救济。胡佛政府不仅拒绝了示威军团,还对他们进行了镇压。联邦军队用坦克、刺刀和催泪弹袭击了这些老兵,还放火焚烧了老兵及其家人居住的简易棚。公众没有全然同情老兵要求提前获得补贴金的请求,但他们对胡佛政府的野蛮回应却感到心寒不已。各地影院很快放映了当天的冲突场面,片中旁白者将该事件称为“流血和暴乱的一天”。故事的反派,正是当时住在白宫的美国总统。

胡佛应对大萧条的勉强措施,如给复兴金融公司拨款等,使他的追随者将他描述为激进主义总统和大萧条时期的英雄,甚至把他称作“新政”价值观的创始人。1963年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评论发表,题为“赫伯特·胡佛的考验”。在这篇评论中,历史学家卡尔·戴格勒辩称,胡佛应该被誉为“打破先例直接与大萧条搏斗的人”。这些修正主义者的描述触及了事实的一部分核心,但他们极大地高估了胡佛的角色。正如历史学家亚瑟·施莱辛格所说,对胡佛的正确评价应该以经历过1933年的官员、记者和学术界人士的观点为准。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胡佛是一个反对采取措施应对大萧条的保守主义者。胡佛不仅没有提倡新政的价值观,甚至还强烈抨击其为危险的激进主义。他在1933年12月写道,“当美国人意识到他们失去了先贤在过去300年里一直为之而战的思想和精神自由时,我希望他们会想起,至少我曾试图拯救他们。”

胡佛宣称,1932年的总统选举不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而是“两种政府价值体系的博弈”。罗斯福与胡佛有一些共同点。在谈及政府开支的问题时,两人听起来同声和气。罗斯福发誓要实现“政府经济”或削减联邦预算,并赞同号召将开支削减25%的民主党政纲。但是在其他问题上,尤其是对此次竞选具有巨大影响的“大萧条”,两位候选人的观点截然不同。

胡佛极度轻视经济危机及其对美国人民所产生的影响。出于竞选策略考虑,他来到美国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试图让民众相信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一次在爱荷华州的演讲中——该州已经因为过低的农作物价格和被抵押农田赎回权的丧失而不堪重负,胡佛称“虽然目前的日子穷困悲伤,但却能从中看到真正的繁荣。”对一个急需政府采取行动的国家,胡佛却继续散播他的个人主义真理。“联邦政府不应该免除私有团体对公众、地方政府对本州、州政府对联邦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

罗斯福提出了明确的方案。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他就是一名进步主义者。他承诺会进行自由主义社会改革,并因此当选纽约州长。他与前任州长史密斯秉持相同的观念,强调政府可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州长,罗斯福强烈提倡公共电力,认为国家有责任利用水力,以最低的收费供人民使用。罗斯福还支持工人权益,积极倡导提供更安全的工作条件,和制定更有利于工人的赔偿法案,反对实施禁止工人罢工的禁令。但是,让罗斯福跻身美国最高自由主义者之列的,是“大萧条”及他对大萧条的反应。在1931年8月一次对纽约州立法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演说中,罗斯福说,当公民无法找到工作时,国家必须帮助他们,“这不是什么慈善举动,而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全国人口最多也最富有的纽约州的州长,他着手制订了一项重大的失业救济计划,成为其他各州的典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