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美国遭到密西西比河洪水的袭击,柯立芝派胡佛协调大规模救济方案的实施。胡佛再次用上了他在一战时采取的措施,依靠私人企业和个人,为灾民提供必需的援助。胡佛对“严酷个人主义”的膜拜已经超越了个人价值观的范畴,在他的著作《美国的个人主义》中,胡佛甚至将它喻为“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
当柯立芝决定不再参加竞选时,胡佛就成了共和党主要的总统候选人。他轻易地赢得了总统提名,击败阿尔·史密斯,成功地延续了共和党对白宫的控制。在胡佛执政初期,美国经济处于稳定期,胡佛的个人主义思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他执政后第一年秋天爆发的“经济大崩盘”却让他猝不及防。
胡佛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推崇以及他奉行的“小政府”理念,使他认为“大萧条”只是暂时的经济失常,不久便会自行恢复。他指责是国际因素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并因此对美国政府本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无动于衷。在国际方面,胡佛应对大萧条的方法使情况变得更糟。他不顾上千名经济学家的联名上书反对,签署了贸易保护条例《1930年司莫特—郝利关税法》。国会在共和党人的强迫下通过了该法案,它将美国的关税提升到了历史新高。“这事实上是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宣示经济战,”一名历史学家这样评论道。胡佛错误地采取了此项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关税战,致使艰难的时局变得更为糟糕。
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大萧条是空前的,很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对进步人士的呼吁,”1931年1月14日发行的《新共和》评论说,这可能“是美国历史的又一转折点,是自内战以来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胡佛没有采纳伯力恒钢铁厂主席查理·M·施瓦布的建议。“微笑以对,继续工作,”施瓦布说。“我们总会度过艰难的时期。”但胡佛却坚持认为经济正在复苏。“我相信,”他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之下,一切将会很快恢复。”记者德鲁·皮尔森和罗伯特·艾伦在他们的合著《华盛顿旋木》中说,胡佛应对大萧条的态度是无为。“事实、数据、计划、组织,一个都没有,即使有人提议,也都被否决掉了,”他们写道,“他只有一个方针,就是避免任何会泄露此次大灾难真相的行为或言论。”
胡佛对严酷个人主义的信奉,使他坚决反对向大萧条受害者提供联邦救助。他认为只能由地方政府和民间慈善机构来提供救济。“今天,由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地方和国家机构,市政当局,还有企业和全国众多组织所提供的帮助,是被提议救济拨款的数倍,”胡佛宣称道。“敞开财政部的大门,会抑制这些捐助”,联邦救济提议将会是“灾难性的”,他说。胡佛反对救济提议,放在他桌上的议案都被他否决掉了。
“通常伴随着否决行为的,”一名华盛顿记者写道,“是诸如‘我们不能让自己在繁荣中挥霍’之类的说教。”胡佛赞同大事业的观点。美国商务部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解决失业问题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公开强烈反对联邦救助。它建议说,应该由“私人捐赠”和“地方及州政府”提供救助。“一切证据都表明,这样可以满足所有的要求。”在1931年初的一场关于是否应该向红十字会提供救济金的争论中,马萨诸塞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大卫·沃尔什说,“国会不会通过任何大的救济议案,”因为胡佛政府认为“缴纳大笔所得税的纳税个人和企业不应该承担救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