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第八章东北交涉(2)

东北战区司令官杜聿明于10月29日抵达长春。杜聿明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曾随史迪威在缅甸作战;史迪威一度认为杜“不错……精通战术”,但是后来对杜观感大变。当月,五百名国民政府官员、僚属抵达长春,预备分发到各地接收地方政府。但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星期,俄国人不准这些官员离开长春。马林诺夫斯基的政治指导员,反而责备国民政府在东北各地煽动反苏活动,以致地方不靖。蒋经国答说,煽动反苏活动的是日本人或“叛徒”。然而,在同一时期,陈立夫在中国各城市策动学生举行一系列反苏示威活动。蒋委员长在经国要求下,斥责陈立夫不应该搞反苏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终于允许国民政府官员接管各地地方政府,经国请求借汽车、飞机,输送这些人出发接收,马又拒绝所请。事实上,国民党政府官员依然困在长春,动弹不得。马林诺夫斯基又照会经国,国民党军队只能在苏军撤退的四天之前,由空运送到驻地,可是苏军何时撤退?则是遥遥无期。这位苏军指挥官再度指控,有数千名国民党秘密人员破坏苏方设施。当蒋经国问起日军投降后,其武器的去向时,马林诺夫斯基却说这些武器统统运回苏联去了。

11月9日,马林诺夫斯基告诉蒋经国,奉莫斯科当局命令,要把所有的邮政、电信设施及剩余武器交给国民政府。可是,三天之后,林彪两千名部队已开进长春市。然而,经国依然极力主张忍耐为重。在这方面,他与熊式辉观点日益分歧。经国认为熊是个“老官僚”,反苏态度“肤浅”,缺乏“战略见识”。譬如,尽管苏方反对,熊依然希望派遣文职人员出外招募、组织地方部队。经国认为,若是这么做,必然后患无穷。

经国继续要求同僚,必须尽最大努力对俄方忍让,以阻止中共在乡间稳固控制力量。可是,11月7日,共军部队却把经国和数百名国民政府官员,包围在长春的南满铁路会社大楼里。几天后,马林诺夫斯基通知杜聿明,苏联将分三阶段撤出东北;他说,12月25日以后,除了俄国人控制的旅顺、大连之外,国民党军队可以在任何地区自由登陆。

大约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照会蒋介石,他希望派遣马歇尔(George C.Marshall)将军来华,调停国共争端。陈立夫对蒋提出警告,认为马歇尔露面将会引起和苏联的问题——而且,一旦马歇尔调处失败,恐会怪罪国民政府。陈立夫建议,最好是跟苏联讨论国、共问题。蒋经国同意这个做法。

根据这个方向,蒋介石致函斯大林(时间可能是11月初),建议双方会商解决危机。11月13日,经国接到父亲手谕,得知政府决定撤回东北行辕。蒋氏建议:“让我们等一两天,瞧瞧苏联的反应如何。如果仍有希望挽回局势,我们就可以表现出,我们的确并不希望在东北建立军事力量,我们也不希望挑激任何人。我们可以借普选,来建立地方政治组织。经济上,我们可以和苏联合作。”蒋介石给经国这道手谕,最令人关注、不解的一点就是,暗示在某种条件下,国民政府可以不在东北寻求建立军事力量,也会同意与苏联在东北广泛实施实质经济合作。这样的文字很可能是由经国起草的,它似乎暗示许多可能性,包括国共部队撤出整个或部分东北,让苏联军队留驻这些地区。同时,中、苏可在东北全面经济合作,并举行地方选举。

同时,重庆当局照会苏联大使馆,由于中共部队在长春的滋扰、威胁行径,国民政府别无办法,只好退出长春,并警告苏联必须为此结果负责。除了蒋经国、张嘉璈等少数人员留下,国民政府派到东北的文职人员在11月17日退回北平,国民党军队军事总部也移驻山海关。

苏联的交涉态度突然一变。11月21日,马林诺夫斯基告诉蒋经国,他对国民政府退出关外颇感遗憾,又声称他并不晓得中共部队曾包围国民政府官员总部,接下来,俄方以认真态度开始谈判经济问题。张嘉璈和蒋经国认为,国民政府退出长春,以及美国施压威胁,促使苏联坐下来谈判。11月底之际,杜聿明部队(包括孙立人的新一军)正沿着海岸向北推进,相信这也影响到俄方态度。大约12月初,斯大林回复蒋介石的信,提议南京派代表到莫斯科,讨论东北僵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