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第五章抗战爆发及父子团聚(3)

杭州父子会之后,《纽约时报》引述“接近委员长的消息人士”的话,指称外传小蒋是个“彻头彻尾的共产党员”,而且还写信诟骂父亲,“全是俄国人编造的故事”。

经国一家人在一小队随从陪伴下,坐船到宁波,再转搭军车沿着新铺的公路,穿过溪口周围山区。浙江早春的盎然绿意,迎接归乡的娇客;军车驶过蒋委员长在溪口镇边盖起的武岭门,引来一批小童追逐。经国指点妻儿、介绍清澈的剡溪,以及约在一里之遥耸立的青山。不一会儿,他们已经来到扩建得美轮美奂的蒋家旧宅。

虽然有一段时间,毛福梅和蒋方良这对婆媳必须比手划脚,两人却一见如故,相处甚欢。毛夫人一点也不介意媳妇是个外国人,她告诉朋友,方良是她生平所见最漂亮的女人。经国夫妇回到溪口老家后,又遵奉中国古礼办婚事,方良穿上传统的凤冠彩裙,好不热闹。按照习俗,新娘子要烧几道菜(显然一定是俄国菜啰)展露手艺,但是村人嬉闹,偷偷把湿柴塞进灶里,弄得厨房浓烟不散。

接下来的春、夏之季,方良喜欢骑自行车在镇上逛,有时还骑马;甚至还换上泳衣,跑到溪中游泳。这些动作让镇上居民看不过去,可是毛福梅挺身替媳妇辩解,解释说在西方国家的富贵人家妇女都这么做。

蒋经国通常不睡在丰镐房,而是住在他父亲在城门下临溪而盖的一间待客小屋。蒋委员长给儿子亲挑的老师徐道邻,也搬到小屋和经国一起住。小蒋开始以俄文写下他的回忆录《冰天雪地》,另外还温习写字。老蒋又开始频频写信,指示已经二十七岁的儿子如何学习。照经国的说法,父亲担心他“对中国的道德哲学和民族精神,没有深刻了解”。

蒋介石果然又坚持儿子要专心读曾国藩的作品,尤其是《曾文正公家书》,还要读《论语》《孟子》和王阳明的文章。他在5月12日致经国的信,要他研读《三民主义》之前,先读两遍《孙文学说》。

多年之后,徐道邻提到蒋经国对于西汉末年的争议人物王莽(公元前54年至公元23年)推动若干社会改革的历史,特别感到兴趣。徐道邻又说,小蒋一再称赞苏联社会的平等精神及不重物质享受的特色,也钦佩苏联重视青年动员工作,发动群众支持政府行动的做法等。经国不认为必须隐瞒他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把他离开莫斯科前夕写下他在苏联生活经验的文集,送一份给徐道邻过目。他还把这些文章,配上他新写的回忆录,一起呈送给父亲。老蒋对儿子表示,阅后“非常感动”:“当你记得曾经经历的折磨,就更能体念回到祖国的可贵。”但是,蒋介石要求经国亲自把回忆录翻译成中文,他认为要别人帮儿子把回忆录翻译成为中文,“很难为情”。

蒋经国回到溪口后不久就到雪窦寺参拜,由雪窦寺再往山里走,就是蒋介石盖来软禁张学良的一栋西式洋房。他和张学良发展出一段相交逾半世纪的友谊。他们俩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两人的父亲都是著名的军头,都有威权性格。少帅也跟经国一样,为了自认崇高的理想,对蒋介石不忠。他们俩人也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毫不矫情、没有架子,又精力充沛。

两人时常相偕在树林中散步,徐道邻偶尔也陪着小蒋上山,对蒋、张两人讲授孔孟之道或中国历史。少帅和经国闲暇之余,也爱喝酒、划拳。张学良与他的红粉知己赵四小姐自此形影不离(译按:赵一荻女士于2000年6月间在夏威夷溘逝),他亦寄情于研究明史、收集中国艺术品,有时也打打麻将。

蒋介石持续写信指导经国读书,直到7月24日最后一封家书抵达。他在这封信中说:“你应该专心学习中文、练习书法……不必为日本侵略分心,我有办法对付他们。”

蒋介石极力回避的全面对日抗战,终于在1937年7月7日于北平城郊卢沟桥爆发。日军和中国守军在夜里发生一场混战,不分胜负。两星期后,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要求“彻底解决中、日关系”。蒋介石立刻回应:吾人当前唯一之路就是领导全国民众,万众一心,奋斗到底。日本皇军迅速占领北平,但是中国守军奋勇坚守上海,鏖战三个月,对日军造成极大损害。

读书导航